教学文章
首页 找教练 找场馆 培训信息 教学文章 教学视频 品牌动态

练习太极拳你要懂得松腰垂臀、含胸拔背和虚灵顶劲

爱教练小编 2013-04-14 13:51:32 11688浏览量


(一)、人类直立行走的意义与代价。

一、直立行走的意义。

人和动物产生本质上的区别,始自于直立行走;直立行走使人的两个器官得到迅速发展;这两个器官的迅速发展,完成了人由被动地适应外界环境到主动地利用和改造外界环境的根本转变。这一转变孕育了人类文化的产生。

第一个器官是人手的迅速发展。当两前臂舍弃了行走的功能后,便具备了采集、攀援、打斗、搬运的功能,但这时人还是和动物一样,仍然被动地适应着环境。人与动物区分开来的本质行为不是人的一般劳动,而是人的创造性劳动。开始制造简单的劳动工具是这一创造性劳动的真正开始。自从人能够创造劳动工具之后,人比动物多了一个独特的器官——创造器官。这一创造性器官产生之后,人不再纯粹依赖自然的造化来求得生存,而是根据自己的生存需要开始了对外界环境的利用和改造,从此人类进入了利用环境和改造环境的崭新时代。起初,人不能和强大的动物进行较量,无法和善跑的动物比赛速度,无法把水中的动物捕猎到手,也无法把空中的飞禽予以击落。劳动工具的出现使人的能力大大加强,它把很多并不存在的事情变成了现实,让一件件平凡的事物产生了奇迹。对植物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采集,还学会了稼穑;对动物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猎杀,还学会了囚笼、豢养和牧放;很多威胁人类生存的动物,在人类制造的工具面前都丧失了凶猛和强悍。劳动工具的出现,人不仅在植物界、动物界成了主宰,自然界的很多事物也开始俯首称臣:荒野变成了田野,江河变成了湖泊,高山开辟了通道。世界也似乎没有了禁地,人可上天入地,腾空潜水,所有难以到达的地域都在人类制造的工具面前予以开禁。总之,因为有了手,世界上的很多事物在随着人的意志发生变化。看看我们身边的所吃所用,哪一件器物能脱离了手的参与呢?

第二个器官是人脑的迅速发展。人脑是产生意识的器官。起初,人和动物的意识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受到外界环境的作用后,对外界环境做出的被动反应,都属于生命体的生存意识和逃生意识的范畴。自从人手对外界环境开始了创造之后,手唤醒了人的创造意识,人逐渐养成了自觉、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人类创造的工具横陈在人和外界环境之间,把人和外界环境紧紧联系在一起,它对人脑间接思维和想象思维的开发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工具创造的巨大成功,还极大的激发了人类战胜外界环境的雄心,极大地增强了人类战胜外界环境的自信,使人类的意识走进了世界的角角落落,并含囊了整个宇宙世界。

人手就一个掌五个指头,可它能创造出很多奇妙的器具,是一个简单的“奇妙”;而脑的结构精妙而复杂,是一个复杂的“奇妙”。其实这两个“奇妙”是一对默契的合作体,任何奇妙的器具都是两个“奇妙”的密切配合。人手和人脑完成了人类的奇妙创造,同时人手和人脑在不断创造的配合中得到了迅速发展。

人类两个创造器官的产生,以及两者对劳动工具的创造,大大提高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人对工具的创造过程,对外界环境的改造过程,都可以看作是人类的创造性劳动,这些创造性的劳动成果都是人类社会中有用的东西。为了人类的更好生存,这些创造出来的成果需要推广,需要传承;要推广和传承就需要交流和保存;为了交流和保存并实现推广和传承的需要,人们创造了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人类的又一伟大创造,它使人类文化有了真正的载体,使人类文化成了可以观瞻的有形事物。

语言文字的出现给人脑的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第一、人类意识得以广泛的交流,众人的意识得以汇集一处,是意识有了科学和正确的保障;第二、人的意识得以积累起来,保存下来,传承下去,突破了动物意识只徘徊于生存意识的原始循环。总之,通过手,人的意识得以不断向纵深处发展;通过语言文字,人的意识实现了超越时空的广泛交流。这都为大脑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语言文字的出现不仅促进了大脑的迅速发展,而且使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成果和无形的人类思想意识、意志感情、精神品德等精神文明成果得以记载和介绍,保证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渺渺时空间的广泛传播。

总之人的直立行走,使手和脑得到了迅速发展;手和脑的迅速发展使人产生了创造性意识并开始了创造性劳动,产生了人类需要的创造性器物;创造性器物的出现使人产生了交流的渴望;交流的渴望催促了语言文字的产生;语言文字的产生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得以保存和传承。这就是直立行走给人类及人类文化带来的重大意义。 二、直立行走的代价。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千百年来,人类的身体一直进行着各种改变,以适应环境的变迁。但如今,有些部位的改变没能很好地适应这个社会,相反,在生活的重压之下,它们经历着各种病痛。哈佛大学教授利伯曼将其称为“错误的进化”。

他认为,虽然我们通过发明的器械,研究的药物和手术,缓解或治愈了扁平足、中风、骨质疏松等疾病,但也因此,我们远离了原始的、适宜我们身体的生活方式,如适量运动等。这并不是令人欣喜的一种变化。德国《明镜周刊》则刊文逐一列举了由于“错误的进化”导致的人们身体的种种“缺陷”。

01.退化的颌骨与不齐的牙齿。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由于食物的日益精细化,使我们不需费很大的力气就可以咬碎食物,颌骨和牙齿的咀嚼锻炼逐渐减少,而这种长期的“懈怠”逐渐导致颌骨和牙齿退化。相对来说,颌骨的退化幅度比牙齿要大,慢慢地,颌骨与牙齿不再匹配,变小的颌骨无法再提供足够的空间容纳所有牙齿,于是导致了一口难以排齐的牙齿。02.扁平的足弓。

做个文明人,必须穿鞋着袜,但是这些讲究却苦了我们的脚。“被束缚”使得脚部肌肉长时间维持紧张状态,再加上道路平坦,体重增加,得不到足够锻炼的肌肉逐渐萎缩,便易形成扁平足。印度一项研究表明,总是赤脚的孩子们中,平足的只有2.8%;而那些早早地就穿上鞋的孩子们,出现平足的比例在13.2%左右。03.易损的膝盖。

为什么拥有类似的膝关节结构,其他动物却不像人一样,容易患上关节病?原因在于人直立行走后,膝盖负担大大增加。也可以这样说,当人类的远祖开始用两脚站立时,膝盖并没有准备好接受这样大的压力。04.脆弱的脊椎。

大部分脊椎动物的后背就像水平的棍子,用来悬挂内脏。然而,出于多种原因,我们的原始人祖先站了起来,脊椎的承重随之增加。而人直立行走后,原来很适合四足动物的椎间盘圆片被体重压缩,已变得脆弱,再加上现在不健康的坐卧姿势,各种脊椎疾病便接踵而来。05.变小的骨盆。

刊登在《新科学家》杂志上的一则报道指出,现代女性在生产时常会出现的难产等问题,除了与孩子个头越来越大有关,也和女性骨盆比古人小有关。难产是人类直立行走导致的后果之一。  我们人类是奇怪的生物:人类是没尾巴的两足动物,有着弯弯曲曲的脊椎、长长的四肢、弓形的足部、灵巧的双手和庞大的脑髓。我们的身体宛如一幅镶嵌画,由年深月久的天择所造就的种种特征拼凑而成,既能力高超又缺陷深刻。我们能站、能走、能跑,优雅又耐久,却饱尝足痛膝伤之苦;我们可以扭转脊椎,但是大多数人的一生中总有些时日要忍受背痛的折磨;我们能够生下有好大脑髓的宝宝,为此付出的代价却是分娩的剧痛和风险。那么,我们的身体究竟是如何演化成今天这副样子的?科学家们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很久很久。时下的研究运用来自不同学科的新方法,发现人体“设计”中的诸多缺陷有一个共同的主题:肇因大抵都是我们的始祖直立行走时达成的演化妥协。(二)、脊柱的组成与脊柱生理弯曲的意义。

一、脊柱的组成。

脊柱是人和脊椎动物躯干的中轴骨骼。它支持头颅、并参与构成胸腔、腹腔和盆腔。具有支持和保护功能。人的脊椎由33块形状不规则的脊椎骨组成,按所在位置不同分成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和尾椎。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5块愈合成1块骶骨,尾椎4块愈合成1块尾骨,实际脊柱有26块骨。在武学标准中“尾闾”就是五块骶骨和四块尾骨的总称(“尾闾”也有指尾骨末端长强穴)。脊柱从侧面看,有4个生理弯曲,它使人的重心大致落在人体的中轴线上,从而保持直立时的平衡,减轻震荡,有利于劳动和负重。如果出现畸形,如:脊柱侧弯、驼背、鸡胸等,将不同程度影响运动功能,还会使呼吸运动发生障碍。二、脊柱生理弯曲的意义。

正常成人的脊柱从侧面看有四个生理弯曲,分别是颈曲、胸曲、腰曲和骶曲,颈曲和腰曲向前凸,胸曲和骶曲向后凸。从正面看,脊柱是直的、对称的。个别人有轻度的向右侧凸,可能由主动脉的位置或右手活动较多所致。可以把脊柱看成是一根能调节的弹性曲杆,其矢状面的生理曲度有利于维持椎间关节的强度及稳定性,同时又可增加脊柱的柔顺性和吸收冲击的能力,从而减轻走路、跑步、跳跃时从脚上传来的震动,缓和脑和脊髓受到的冲击。

脊柱生理弯曲的主要作用:

(1).缓冲震荡。

脊柱的这些弯曲使脊柱像一个大弹簧一样,能缓冲人在行走和跑跳过程中从脚上传来的震动和冲击,使脑组织不至于受到损伤。有人曾测定,在急行跳远的最后一步踏跳中,地面给人体的垂直反作用力可高达4000牛顿左右,如果人的脊柱是根“直棍”,那么,这么大的冲击力就会不折不扣地上传到脑,引起剧烈振动,脑组织就会受到损伤,人非昏迷不可。由于“S”形脊柱的缓冲,延长了力的作用时间,当地面对人体的反作用力传到头部时,其作用力量已很小了。所以人从事剧烈运动时,一般不会震坏脑。

(2).维持身体平衡。

腰曲使身体重心的垂线后移,有利于维持身体前后平衡,保持直立姿式,加强稳固性。(三)、脊柱的退变与机体的衰老(退)、病变。

人一出生,甚至在出生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外力作用,脊椎问题基本是与生俱来的。但由于儿童的脊椎柔韧性强,并未表现出症状,随著年龄增长,脊椎中不正常的位移进一步发展后,各种症状就逐渐表现出来了。较严重的脊椎位移在青年时期(18~25岁)开始产生症状,如头晕、头痛,颈痛、背、肩、腰疼痛等。 50岁以后出现的腰酸、背痛、驼背等一系列症状,过去往往被认为是身体机能退化,而事实却常常是因为,不正常的脊椎结构造成骨关节的退行性病变,许多器官组织的病变直接或间接地与脊神经受到刺激和压迫有关。

脊柱的变化是客观存在的,目前来说还无法去阻断它,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有人变化较快,也有人又相对缓慢一些。且各人受影响的程度差别也很大,原因是多方面的。变化既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有内部因素也有外在的原因,有必然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因素。一、导致脊柱退变的先天因素:

先天是古代的名称,现代是指遗传,后天是指环境。

人类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从四肢爬行逐渐演变成两条腿直立行走。但是由于两条腿的直立行走,缩小了肌肉、关节的活动幅度,心肺功能亦相应减弱,因此人类除大脑外的机体功能均相对降低。特别是脊椎体的功能更是受到严峻的挑战。人体直立后,原先由四肢分担的躯干重量全部落到两下肢上,人类的脊椎体根据负重的大小重新组合。原先用来维持平衡功能的尾巴退变为尾椎;负担最大的骶椎融合成一个整体。接下来是粗壮的腰椎;保护内脏重要器官,相对固定的胸椎;弱小但相对灵巧的颈椎。这样就直接导致以下问题的出现:

01.直立行走导致脊柱周围软组织的长时间紧张。

脊柱功能主要依靠脊柱周围的肌肉、肌腱、韧带维系。特别是维持人体直立的重要肌肉——竖脊肌,长时间处于相对紧张状态,日久难免出现功能的弱化。02.直立行走导致腰椎的承重负担。

直立行走造成的缺陷是:本来四肢分别支撑着胸椎和腰椎,上半身的重量分摊在腰椎和胸椎上;现在只剩两下肢支撑腰椎,这样就使得上半身的重量全部压在腰椎上,大大增加了腰椎特别是腰椎间盘的承重负担,这是导致腰痛的直接原因之一。03.相对固定的胸椎造成背部的运动阻碍。

人的胸廓是相对固定的,正面作用是保护脏器,但是反面作用则是:因为运动幅度较小,使背部特别是后心窝部位因缺乏有效运动而气血阻滞,这是导致背痛的直接原因之一。04.进化历史不够长造成脊椎还不能完全适应由水平活动的结构转变为直立活动的结构。

生物由低等的脊椎动物类,逐步经过两栖、爬行进入到哺乳类。在这个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脊椎动物由四肢爬行演化为今天人类的直立,脊椎还不能完全适应由水平活动的结构转变为直立活动的结构,还非常脆弱,容易在日常的活动中受到影响,使脊椎和骨盆发生各种各样的位移。

目前从新发现的化石可以提供坚实的证据,证明人科动物直立行走的历史已经超过400万年了,而爬行动物在两亿年的进化史中,其脊柱从结构已完全适应了爬行状态的全部需要。相比之下人类短短的400万年进化史,使得人类的脊柱现在仍处于“适应期”。人类的脊柱由水平变为垂直,其受力方向及活动范围发生大幅度的改变,故极易发生错位,而脊柱的附属结构(尤其是神经,血管)却仍处于爬行状态的衡定结构位置,故对脊椎错位(哪怕是微小错位)极其敏感。换言之,“脊障”是人类为进化付出的代价!故可称之为“进化病”或“直立病”。二、导致脊柱退变的后天因素:

01.日常生活中由于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脊柱变形。

日常生活中引起脊柱失稳的常见原因有:1.汽车和电脑时代是一个大量制造脊柱病的时代,因为汽车和电脑的使用使人们的脊柱几乎失去了其应有的活动功能,出现静力性的损伤或劳损;2.同时由于现代人生存竞争越来越激烈,导致人们不得不承受越来越重的精神压力,无形之中损害了脊髓,而且这个损害是长期积累才会出现症状,等到症状严重的时候往往已经造成无法挽回的损伤;3.生活方式的变化使机体缺乏应有的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导致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而因为肥胖增加的体重又反过来直接增加了脊柱的负担。

日常生活中引起脊柱失稳的常见原因还有以下几方面:1.长期低头工作或长期保持一固定姿势工作;2.姿势不良,主要为坐姿不正确,走、站及卧位姿势不正确;3.身体素质差;4.过劳及生活无节律等。02.自然衰老导致的脊柱变形。

研究表明,爬行类动物脊柱的退行性改变远比人类好得多,而人类则为脊柱的退变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我们知道,人体骨骼的发育一般在18~20岁时就已停止,继而人类就将面临着身体机能退变的漫长岁月。脊柱的退变从中年开始愈加明显,肌肉、肌腱、韧带退变导致骨质增生,而骨质增生又进一步导致软组织功能的弱化,导致颈、肩、背、腰、臀部筋膜炎,脊柱增生性关节炎,慢性腰肌劳损,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一系列疾患。

衰老引起脊柱衰退的现象。中年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器官功能开始退化,椎间盘、椎周围韧带、椎周围肌肉等软组织开始萎缩松弛,胸椎支撑力下降导致胸椎弯曲过度,曲度变大,胸廓中轴向前倾斜,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驼背”;驼背后直接影响到头部也向前挂,为了能够在走路等日常生活中看到前方,颈椎和头就不得不抬起更高,这样无形之中又造成颈椎弯曲过度,增加颈椎负担,引起劳损;头部和胸廓的前倾又增加了腰椎的负担,使腰部中轴前倾同时腰椎曲度变小;然后为了保持平衡,盆骨就要向后移动,垂直点落在踝关节后方。如果长期处于这样的状态,机体就会变得:萎靡而不挺拔、僵硬而不柔韧、呆板而不灵活;变成这样以后,人就真的“老”了。也就是俗话说的:“老了老了,腰也僵了,背也驼了。”

“完美曲线”的不完美。脊柱的“完美曲线”是以软组织具备高柔韧性为前提的,人在二十多岁的时候,软组织是柔韧的,所以脊柱是完美的,但是人不可能永远停留在二十多岁,所以,随着年龄的增加,软组织的退变,就是脊柱“完美曲线”不完美的开始。脊柱的构造是少年时代造就青春活力的关键因素,同时又是中年后导致亚健康的头号杀手。脊柱的完美曲线,让男性伟岸挺拔,让女性婀娜多姿,可是,再完美的曲线也终究会有退化、变形、僵硬的那一天;“江山折断英雄腰,岁月催尽红颜老”,一方面是岁月的侵蚀,我们无法抗拒,但是可以通过锻炼改善和延缓;而另一方面是不正确的使用和缺乏保养意识,我们要尽量避免;太极拳锻炼中关于脊柱的锻炼方法叫做“返先天”,就是保持青春,延缓衰老的意思,“返先天”初级锻炼方法之一,就是:怎样去保持脊柱的完美曲线,保持脊柱的柔韧性(弹性)、灵活性和流畅性,延缓脊柱功能的衰退。03.脊柱病变导致的脊柱变形。

脊柱病就是脊柱的骨质、椎间盘、韧带、肌肉发生病变,进而压迫、牵引刺激脊髓、脊神经、血管、植物神经从而出现复杂多样的症状。常见病种为颈椎病、腰椎病。主要症状:不能直立、头痛、眩晕、视力模糊、记忆力下降、颈肩酸痛、食欲不振、反胃、呕吐、下肢无力,严重者可能导致瘫痪。

脊柱病变包括:椎体错位、错缝、滑脱、胸椎、腰椎小关节紊乱、颈椎病、胸椎病、腰椎病、骶尾骨病、脊柱前后弯曲、侧弯畸形、力平衡失调、活动受限、功能障碍、炎症、椎间盘突出、椎体骨质增生、神经根受压、椎骨变形等疾病。这些都是医学标准的研究范围,不在武学标准的研究范围之内,所以大家只要简单了解一下就可以了。04.外伤导致的脊柱变形。

车祸、搬运损伤、不当(超负荷)运动等造成的脊柱损伤,这些是医学标准的研究范围,不在武学标准的研究范围之内,所以大家只要简单了解一下就可以了。注意在运动过程中要量力而行,尽量避免运动过度造成机体损伤。三、脊柱退变的直接现象:

01.脊柱失稳(器官形态角度)。脊柱高度下降是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发生的,椎间盘退变必然会影响周围韧带及肌肉。使韧带和肌肉(主要是椎旁短肌)的肌张力下降,导致椎间关节相互联结关系松动从而出现脊柱失稳。脊柱失稳是中老年人群中十分多见的,在脊柱失稳这一阶段如:人体活动姿势不当或受外力撞击,甚至躯体突然转动等,都有可能产生脊柱相应部位的椎骨与椎骨间位置变动,就会产生椎体小关节对合紊乱、椎间孔形状及大小改变、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等等,这些均系临床常见急、慢性腰痛和腰腿痛产生的主要原因。

02.脊柱运动障碍(神经控制角度)。脊柱僵硬,柔韧性和灵活性降低。详见本节《四、脊柱退变的过程》。四、脊柱退变的过程:

衰老是每个人必须面对且无法逃避的现实,脊柱的退变是机体衰老的标志之一,脊柱的退变包括:脊椎的退变和椎间盘的退变。脊椎的退变分为骨刺形成和关节突肥大、椎板增厚,这二者都可以导致椎管狭窄。椎间盘的退变表现在纤维环变薄,甚至破裂,髓核水分减少,失去原有的弹性和可流动性,导致椎间盘的膨出、突出及脱出。

脊柱退行性病变,也称为骨性关节炎。主要特征为骨刺增生、椎间盘变薄。临床症状表现为脊椎僵硬、酸痛,活动范围缩小。有时会伴随着头晕、头痛、手臂、腿脚麻木及脊椎相关性疾病。

脊柱的退变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椎体间存在无菌性炎症,病人会有酸痛的症状。此阶段尚无骨刺与椎间盘退化等永久改变,神经根受压的机会较少,一般始于25岁以前。

第二阶段,椎间盘有少量退化,骨刺开始少量出现,病人会有关节僵硬,偶尔会有头晕、头痛、手脚麻木的症状;脖子痛与落枕是常发生的事;早晨起床后会有关节不灵活的感觉,需经过一定的活动后才能缓解;坐的时间长了会腰背酸痛;做电脑工作容易疲劳,上背部疼痛,开始出现脊椎相关性疾病。此阶段多发生在25岁~45岁之间。

第三阶段,椎间盘更薄了,但尚未“消失”。骨刺更长了,但尚未“搭桥”。上述的症状更为严重,并且由间断性发作转为持续性发作。尤其是各种脊椎相关性脊椎更多而频繁。年龄多为45岁~65岁。

第四阶段,一个以上的椎间盘完全消失,骨刺开始搭桥,各种症状持续而严重。椎间盘在变薄的过程中,神经根受压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至椎间盘完全消失时,如果该脊椎压到了神经根,则该脊椎无法被复位,只有进行手术。如果未压迫神经,则该脊椎也就不会迫压神经了。但是,该椎间盘的上一个或下一个椎间盘则会以更快的速度退化,更多的神经根就会受到干扰。一般此阶段多发生在65岁以上。此阶段对人的健康与寿命的影响最大。

这四个阶段的年龄区分并非绝对的,在许多不正确的姿势、生活习惯及心理状态的影响下,可能有许多相对年轻点儿的患者进入到下一期的病程中。由于脊柱退变多半是不可逆转的,因此要善待自己的脊柱,保证能有良好的生活质量。五、脊柱退变的危害:

01.脊柱是构成脏腑外壁的重要组成部分,脊柱变形使容纳脏腑的空间受到挤压、变形,导致脏腑受到挤压、变形,直接影响脏腑功能。

02.脊柱变形导致脊柱周围骨骼肌肉受力不平衡,容易导致肌肉劳损、紧张而出现腰背疼痛症状。

03.脊柱变形使脊椎骨之间的间隙变窄,有可能压迫脊髓及神经根,引起神经症状,如:运动障碍,下肢麻木、无力,大小便障碍甚至瘫痪等等;同时有可能使紧贴于脊柱附近的血管、淋巴管变得扭曲甚至管腔变窄,这些都可以导致血液的流速和流量的改变,从而引起许多组织和器官的血液供应减少,阻塞循环系统以及经络运行的通畅,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

04.心理影响,脊柱退变引起机体的不良反应、体型的扭曲等会导致心理压力的增加,心理压力反过来又会加重机体的病变。(四)、锻炼太极拳能够有效缓解脊柱退变、延缓衰老、怯病强身的理论基础。

脊柱健康或退变的直观原因就是:椎间盘、椎周围韧带、椎周围肌肉等软组织是强壮的还是衰弱的,而太极拳锻炼就是从通过改善软组织的状态开始,通过一系列的锻炼方法把软组织从衰弱状态改变回强壮状态,俗称“易筋,易骨,易髓。”从而缓解脊柱退变的危害,达到改善整体健康的目的。

软组织俗称“筋”,太极拳的锻炼就是从“筋、骨、皮”为切入点的,“筋、骨、皮”等同于我们前面提到的“大关节”概念。锻炼太极拳对于脊柱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01.调节平衡力控制,保持脊柱整体垂直,缓解脊柱周围软组织紧张,减轻脊柱特别是腰椎的承重负担。

锻炼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用意(神经感应)来维持机体(主要是脊柱)平衡,神经感应对机体平衡的维持能力越强,维持机体平衡所需要的力量就越小,脊柱平衡状态使脊柱周围软组织最大可能处于放松、休息状态。缓解神经麻木,缓解肌肉劳损、紧张,减轻腰椎、胸椎负担。02.调整脊柱形态可以缓解和避免脊柱变形造成的一系列危害。

人在站立状态下,腰椎周围软组织处于紧绷状态,时间长了容易造成腰肌劳损。所以在太极拳运动过程中,松腰敛臀(垂臀)跟开胯(坐腿)活膝这两个动作结合做到位可以让两个髋关节分担腰椎所受的上半身重量,缓解了腰椎的压力;拔背、虚灵顶劲这两个动作做到位可以让脊柱像青松一样苍劲挺拔,做到上述要求就可以把整根脊柱尽量向上下两边拉开、撑起,可以使底座稳固,中柱挺拔,缓解脊柱变形造成的不良后果,并且有效预防和纠正脊柱变形。

脊柱退变的现象,无论朝哪个方向变形,归根结底就是:不够挺拔、不够柔韧、不够灵活,这些就是脊柱退变导致机体衰老和病变的直观原因。反过来说:只要脊柱保持挺拔、柔韧、灵活,那么机体就是健康的、年轻的,针对这一点,太极拳要求通过锻炼尽量保持头部、胸廓、盆骨在一条垂线上,保持底座稳固,中柱挺拔,只要做到上述要求,机体就能够保持年轻健康状态。03.柔和蛹动可以增加脊柱的柔韧性和灵活度,促进气血循环,缓解软组织僵硬,松活背部僵硬,同时又避免剧烈运动造成的脊柱损伤。具体蛹动方法我们将在未来的教材中陆续介绍。(五)、脊柱的形态调整。

一、脊柱形态调整的重要性:

人体所有软绵绵的组织与器官能“挂”得起来,全靠骨胳系统的帮忙,而骨胳系统的支架,全在脊椎骨。脊椎骨上面顶著头颅,下面吊着盆骨,中间还保护着脊髓,脊髓是周围神经的主轴,周围神经成对的从脊椎骨体中间分出来,向左右再往前及上下分布。由脊椎发出的三十一对神经根支配著内脏功能和四肢运动。人体的一切活动都是靠与脊椎有密切连带关系的神经系统来指挥的。脊椎体移位,脊椎被压迫甚至脊椎周围肌肉、韧带组织紧张,都会直接影响通过的神经,间接引起神经供应的末端器官、肌肉或分泌腺体,导致该器官出现功能障碍。医学研究表明,人的寿命应该在120岁以上,脊椎问题会让人的寿命缩短1/3。因此,脊椎被医学专家成为“人体的第二生命线”。

脊柱体系统和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息息相关,和生命的一呼一吸都有密切的关系。日常生活中的习惯性动作造成脊柱体系统整体的偏差,将直接影响体内平衡代谢和生命质量。正常情形下,脊柱是人体的中轴,垂直于骨盘上,支撑起肩膀、上肢及头部,以肋骨及胸骨保护内脏。最重要的是于脊柱中负责传达讯息的中枢神经,以及由椎间孔穿出的神经架构成一个紧密的系统,维持身体各部正常的活动与运转。所以脊柱和身体健康有着绝对关系。

脊柱体是否健康,是指脊柱体系统软、硬组织的生理位置是否正确。也就是说如果每个脊椎个骨诸多小关节的生理性受力点正确,其相关的神经组织系统位置就正确,这关系到大脑发布的命令能否有效地指挥细胞组织的运行,以保证生命质量与品质。

脊柱问题可能引起诸多相关病症,详见图片“05-01脊椎全息图”。二、如何延缓脊柱退变,减少对健康的伤害。

01.有效锻炼。

减轻脊柱负担和尽可能延缓椎间盘的退变,重要的是要加强对脊柱周围软组织的锻炼,只有软组织强健才能保护脊柱,只有依靠脊柱周围强壮的软组织才可减少脊柱负担与损伤,锻炼软组织是减轻脊柱负担和减少脊柱损伤的最好办法和途径。但锻炼方法要科学,活动量要适当,要长期有计划安排。具体锻炼方法我们将在未来的教材中陆续介绍。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姿势和动作也属于有效锻炼的内容。02.有效休息。

机体就跟机器一样不能一天24小时都开足马力运转,否则由磨损造成的伤害是无法挽回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通过一些方法来缓解脊柱保持直立状态的劳损,不断变换姿势是有效缓解脊柱劳损的方法,最有效的放松脊柱就是平躺和蛰伏,有效休息具体方法我们将在未来的教材中陆续介绍。03.放松精神。

人的精神状态与脊髓息息相关,因此保持一个轻松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养护脊髓的必要条件,脊髓养护好了是脊柱健康的关键。精神放松的内容我们将在本教材《05预备式-03锻炼之前的意念调整》章节中详细介绍。三、武学标准中怎样理解脊柱的生理弯曲以及重要的受力点。

脊柱的弯曲可协助椎间盘减少震荡,但却使支撑力减少,在弯曲交界处容易损伤(如胸12,腰1)及慢性劳损(如腰4、腰5)成为腰痛的易发病处。弯曲交界处就是弯曲拐点,也就是两个弯曲之间的转折点,是两条弯曲弧线之间的连接。弯曲拐点有:(颈7、胸1),(如胸12、腰1),(如腰4、腰5、骶1)等,腰椎因支撑上半身重量受累最大,因此腰椎是最容易劳损的脊柱段;最大弯曲点:颈4、胸8、腰3、骶曲,骶曲因为融合成一块了,而且不能运动,所以从整块来理解骶曲就可以了,不用精确到点。最大弯曲点是维持脊柱形态的关键点,最大弯曲点的形态直接影响整条脊柱的形态。

以上标准因性别、人种、年龄、各地生活习惯等不同而略有不同,可能会出现在上一节或者下一节,大家只要把握最大弯曲点和弯曲拐点的意思就可以了,不用精确到点的位置。四、脊柱的分段。

在武学标准中,脊柱分为3段,分别是:腰曲、胸曲和颈曲。

腰曲包括:尾闾和5节腰椎。因为成人的骶曲已经合并成整块,不能分开运动,只能整块一起运动,所以在武学标准中我们统称为“尾闾”,尾闾包括:骶骨和尾骨。尾闾的运动要领合并在腰曲的运动要领 里。

胸曲包括:12节胸椎,以胸椎最大弯曲点胸8为分界点,分为上、下两个部分。

颈曲包括:7节颈椎和头骨。头骨的运动要领合并在颈曲的运动要领里。

细节的运动就以这3段的运动为开始,最后练到每根脊椎骨都能够自由、自主运动,那么整体柔韧性就达标了。五、脊柱的形态调整细节。

脊柱形态调整的整体要求分为两个过程:

过程1:缓解弯曲,趋向直线。

过程2:上下对拉,下盘扎根,上盘拔起。  (A).过程1:缓解弯曲,趋向直线。原则上就是把整根脊柱拉直,在整个脊柱调整过程中,“直”的意思是:在放松、轻松的状态下尽量使脊柱趋向直线、接近直线。当然脊柱是不可能拉得像直线画出来一样直的,总还会保留一点弯曲度,而且脊柱趋向直线只有通过长期运动才能够逐渐做到位的,锻炼初期大家先在心里有个概念就可以了,不要强求,更不要拔苗助长,牢记并遵循一个大原则:任何动作都要在放松状态做到位才算达标;如果强制性去做某个动作,就算做到位了,也对身体有害无益;如果暂时做不到位,尽量接近就可以了。过程1动作要领分为4个步骤来详细解释。

步骤1:腰曲后贴,摊直。要领分两个部分:

01.尾闾翻直。

02.腰椎后贴。

尾闾的重要性:(用成熟的稻穗来表示尾闾下沉的味道)

01.平衡器。像船舵一样把握方向,维持整体平衡。

02.稳定器。像秤砣一样用暗劲下沉来维持重心,控制尾闾下沉可以使下盘稳固,使人不容易摔倒。

03.协调器。协调全身运动。

04.整体劲的源头和基石。

在太极拳动作要领中,尾闾的重要性是排第一位的,其他动作都可以做不标准,唯独尾闾中正必须要做标准、做到位。腰曲后贴、摊直,怎样把握尾闾有没有中正呢?尾闾中正的标准是:腰曲越接近直线表示尾闾越中正。

步骤2:胸曲后展,摊直。

以胸8为分界线,上下两段胸椎分别向后展开,摊直、摊平。注意配图中肋骨和胸骨形态还没有调整好,大家先不要看肋骨和胸骨的运动,只看胸椎的运动就可以了,肋骨和胸骨的形态调整和运动要领我们将在下一节“全身各部位的形态调整”中详细介绍。

步骤3:颈曲后贴,摊直。要领分两个部分:

01.颈椎后贴,枕骨后贴。尽量摊直由颈椎和枕骨形成的曲线。

02.百会向天,头骨上顶,下颌内收。从右侧看,头骨顺时针旋转,调整到使百会正对正上方,下颌微向喉咙方向内收。注意就像有根橡皮筋吊在百会穴把头骨向上拉;就像有根橡皮筋吊在下巴中心把下颌骨向后拉,用橡皮筋这样的牵引力,不要用僵力。

步骤4:整条脊柱3段一起调整。以上3个步骤先是一个一个调整到位,然后3个步骤一起做,先是来回运动,把软组织练柔和了以后,再保持住调整后的状态,不要回到调整前的状态,就完成了过程1。

来回运动过程中,趋向调整后状态的时候要稍微加力运动,还原的时候尽量放松,例如:腰椎后贴的时候用力,还原的时候放松,放松就是不用力,不用力,自然就回到调整前的原始状态了。

整个调整过程中,按照达标时间从先到后、按照达标难度从最容易接近直线的到最难接近直线、按照调整后的状态能够保持趋向直线的程度,按照这3个标准来排列,分别是:腰曲、胸曲和颈曲,腰曲最先能够调整到位,也最容易接近直线并能够调整到最趋向直线的姿态,胸曲次之,颈曲最后,也最难,保留的曲度也最大。  (B).过程2:上下对拉,下盘扎根,上盘拔起。

在保持住过程1调整后状态的基础上,以腰椎最大弯曲点(一般指腰3或者命门)为界限,下端跟着尾闾尽量向正下方扎,上端尽量向正上方拔起。腰1腰2是上下对拉的过渡区域,所以动作相对没那么明显,既没有明显的下沉动作,也没有明显的上拔动作。

脊柱上下对拉也不是一步就能够调整到位的,只有一次改变一点点,要很轻松的状态下能够调整多少幅度就调整多少幅度,然后在未来的锻炼过程中每次增加一点点幅度,时间练久了,才能够很自然地调整到位。过程1动作要领分为3个步骤来详细解释。

步骤1:尾闾下沉。

尾闾带动腰5腰4腰3尽量向正下方扎,尾闾好比是一个秤砣,尾闾用暗劲向下沉,就像秤砣挂在绳子上,虽然外形位移没有很大幅度的运动,但是向下的力的趋向是存在的,用秤砣的暗劲下沉来比喻尾闾的下沉状态,让大家有个形象的概念。注意这里的“暗劲”是指力的趋向,是“暗劲”的其中一个表现形式,不能完全代表太极拳高级劲法的“暗劲”概念,大家不要混淆了。

尾闾下沉要求把脊椎骨之间的间隙拉开,也就是把软组织(椎间盘为代表)拉长,增加软组织的柔韧性和灵活性,使之趋向饱满、充盈。

尾闾下沉动作先是上下来回运动,把软组织练柔和了以后,再保持住调整后的状态,不要回到调整前的状态。来回运动的时候尾闾就像秤砣挂在有弹性的软绳子上,上下荡动;保持调整后状态的时候,尾闾就像秤砣挂在弹性很小的硬绳子上,外形位移很小,用暗劲下沉。

尾闾下沉的作用就是使下盘稳固。

步骤2:胸椎、颈椎上拔、头骨上顶。

脊柱从腰2开始像拔节的竹子一样趋向上方。要求也是把所有脊椎骨之间的间隙拉开,也就是把软组织(椎间盘为代表)拉长,增加软组织的柔韧性和灵活性,使之趋向饱满、充盈。

上拔动作先是上下来回运动,把软组织练柔和了以后,再保持住调整后的状态,不要回到调整前的状态。上拔的作用是使上盘脊柱苍劲挺拔。

步骤3:上下同时对拉。也就是步骤1和2一起做,就好像一只手抓住后脑,一只手抓住尾闾,然后以命门为分界线同时向上下两边拉开,把整条脊柱从中间向两边拉开、拉长,就像做牵引一样。拉开的时候要用力,还原的时候要放松。同样的先是上下来回对拉还原,把软组织练柔和了以后,再保持住调整后的状态,不要回到调整前的状态。

这个上下对拉动作难度非常大,需要很长时间的锻炼才能够上下一起对拉,大家刚开始不要强求做到,做不到就先做一个方向,也就是先做向下的动作,再做向上的动作。运动过程中,趋向调整后状态的时候要稍微加力运动,还原的时候尽量放松,也就是上下拉开的时候用力,还原的时候放松,放松就是不用力,不用力,自然就回到对拉前的状态了。    (C).脊柱形态调整小结:

在锻炼太极拳的过程中,脊柱的形态基本上就按照过程1和2的完整要领为调整原则,调整后脊柱的形态贯串于整套动作之中,在整个锻炼过程中脊柱自始至终都要尽量保持住调整后的形态,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适当地使脊柱趋向调整后的形态,可以缓和脊柱压力,延缓脊柱退变。

俗话说:“筋长一寸,延寿十年”,太极拳锻炼初期就是把全身的筋(软组织)拉长,增加其柔韧性,脊柱的形态调整是太极拳锻炼初期要求:“伸筋拔骨”的切入点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太极拳锻炼的基石和重中之重,大家一定要完全细致地理解并当作首要标准来学习。

松腰垂臀、含胸拔背、虚灵顶劲3组动作要在下盘扎根、上盘挺拔、内劲充盈、全身鼓撑的大环境前提下去理解,这3组动作是一体的,不能分开理解。这3组动作具体要领我们将在下一章“全身各部位的形态调整”中详细介绍。

腰曲最关键的问题是:承重负担导致劳损。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是:缓解承重负担,避免劳损;要多做松腰,日常生活中经常变换姿势,适当休息。

胸曲最关键的问题是:胸廓位置相对固定造成运动受阻,气血不畅,导致胸曲弯曲过度形成驼背等。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是:多做拔背动作,使胸椎经常向上展展、伸伸、弹弹,预防和缓解胸曲弯曲过度。

颈曲最关键的问题是:颈椎变形造成大脑和头部器官供血不足,影响其正常功能;头部位置最高,消耗的能量又很大,同时也受背部气血通畅与否的影响,以及受现代人工作方式如:长时间伏案低头工作等影响,造成颈部软组织僵硬、退变。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是:保持颈曲端正,适当运动,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用脑。    (1).太极拳要求脊柱调整“直”,这个“直”的完整涵义:

01.舒展。通过调整使以椎间盘为代表的软组织趋向饱满、充盈、舒展,维持脊椎骨间隙宽度。

02.垂直。通过调整使头、胸、盆骨、踝基本上保持在一条垂线上。

03.稳固、挺拔。通过上下对拉使下盘稳固,上盘挺拔,通过调整使脊柱像青松一样苍劲挺拔,使机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04.柔韧、灵活。通过调整增加脊柱柔韧性,使脊柱具备各个方向灵活运动的能力。    (2).一些人对“直”的误解:

01.混淆了饱满与萎缩的区别。

太极拳脊柱形态调整,只是通过适当调整使脊柱趋向直线,来缓和脊柱退变导致的过度弯曲、变形,以及脊椎骨间隙变窄造成的一系列危害,并不是要刻意地把脊柱拉得像直线一样直,也不是拉直了就不弯回来了;脊柱退变的状态下,软组织是萎缩、僵硬的,而太极拳的调整和锻炼能使软组织趋向饱满、充盈、舒展,这根本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状态,不能被混为一谈。

02.混淆了垂直与倾斜的区别。

太极拳脊柱形态调整,要求:通过调整使头、胸、盆骨、踝基本上保持在一条垂线上。而脊柱退变导致头、胸和盆骨的中点连线倾斜,导致盆骨和踝关节中点连线倾斜。

03.混淆了挺拔与萎靡的区别。

太极拳脊柱形态调整,要求:通过上下对拉使下盘稳固,上盘挺拔,使机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而脊柱退变导致脊柱萎靡不振,无法维持自然生理弯曲,下盘倾斜,上盘萎靡,机体像枯萎的鲜花一样耷拉着。

04.混淆了“柔韧、灵活”与“僵硬、呆板”的区别。

衡量脊柱是健康的还是退变的标准不是能不能呈曲线或者直线状态,而是能不能灵活运动,是轻松地伸展、伸直后能不能轻松地弯回来,是能不能维持脊椎骨间隙宽度。适当的锻炼来调节脊柱因长时间保持一种固定姿势产生的静力性劳损是有益的,关键是拔“直”以后能不能弯回来,有些人说太极拳的脊柱调整是把脊柱调整成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样子,这样的说法比较极端和片面,因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是僵直了、硬化了、导致脊柱活动受限,弯不回来了,而太极拳脊柱形态调整是为了缓和脊柱弯曲过度的辅助性调节,增加脊柱柔韧性和灵活度,可以自由地拉长和弯曲脊柱,锻炼太极拳以后脊柱会更柔韧、更灵活。

说得通俗一些就是:僵住了、僵直了、弯不回来了那是病变,能够轻松自如地伸直并且能弯回来那是调整。

挺拔柔韧是能够“垂直并向上舒展”,同时又能够向各个方向灵活自由地弯曲;僵硬是直在那里定格了,动不了了;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状态,不能被混为一谈。

05.混淆了“缓解弯曲,趋向直线”与“就是直线”的区别。

我们以驼背现象为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胸椎弯曲过度会导致驼背,为了预防驼背,脊柱形态调整要求平时注意把胸椎多向上弹弹、撑撑,通过调节运动让胸椎保持垂直挺拔,避免弯曲过度,这个才是“缓解弯曲,趋向直线”的原本意思;而有些人却把这个“直”曲解成“把胸椎拉得像直线画出来一样直”,在这里我们作为重点加以纠正,希望大家不要错误理解。    请大家不要混淆以上这些概念。在完整理解的基础上去体会太极拳脊柱形态调整“直”的涵义。

六、脊柱形态调整的作用。

01.缓解脊柱间软组织劳损。

脊柱趋向直线,可以缓解脊柱弯曲过度和各种原因导致的变形造成的软组织劳损。同时保持躯干垂直,可以最大限度减少肌肉负担。在任何运动和静态姿势下,如果躯干能够保持垂直,尽量靠神经反应来维持躯干平衡,那么神经反应越敏锐,就越能够减少肌肉的负担,像积木一样垂直堆叠,撑起身体就不用太大的力,如果弯腰走路,那么就会非常累,需要大量的力来维持平衡。

02.使下盘稳固,上盘挺拔。

形态调整可以使脊柱整体保持底座稳固,中柱挺拔。人在站立状态下只要保持头在胸的正上方,胸在腰的正上方,腰在胯的正上方,胯在踝的正上方,就表示还处于年轻状态,没有衰老。脊柱调整可以使身体像生根并且拔节的竹子一样,以命门为界限,命门以下像生根一样暗劲下沉、稳固,命门以上像拔节一样挺拔、灵活。挺拔就是不萎靡,挺拔不是非要把脊柱拉得有多长,而是通过经常拉拉来调整脊柱,可以保持住自然健康的形态,不弯曲过度、不变形。

03.舒缓脏腑,维持脏腑经络功能正常。

脊柱通过调整挺拔舒展了,使脏腑居住的空间变宽敞,不受挤压,脏腑功能自然就趋向正常。挺拔脊柱,可以活动平常不能运动到的背部,疏通背部经络运行通道,为中脉七轮趋向直线打好形体外壳的基础。

04.类似牵引疗法。

通过脊柱对拉,可以调节、预防和缓解脊椎骨间隙变窄。脊柱的形态调整就跟医院里做牵引一样,只是牵引是由机器产生的外力调整脊柱,避免椎间盘萎缩、变形;而锻炼是人体靠内在的作用力进行自我调节,使以椎间盘为代表的软组织趋向饱满、充盈、舒展,维持脊椎骨间隙宽度。。

05.有效锻炼效果。

脊柱形态调整好了,能够使气血上下保持顺畅,神经反应敏捷,大脑供血充足,神清气爽,腰椎有力,打起拳来能够立身中正,舒展自然,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形态调整地不好,那么打起拳来就七倒八歪,僵硬紧缩,达不到预期的锻炼效果。七、脊柱形态调整过程中常见的错误。

正确指导,适当锻炼,才能够发挥太极拳脊柱调整理论的作用。

厨师拿菜刀切菜,做出美味佳肴;罪犯拿菜刀砍人,犯下滔天大罪;同样一把菜刀,其本身没有善恶,是使用菜刀的方式正确与否导致了结果的不同,所以同样一套锻炼方法,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导致不好的结果。以下是几种不正确的理解方式:

01.超出目前自我能力极限强制性做动作。

为了能够调整到位强制性做动作,憋气等都是不可取的,太极拳要求任何动作都是在放松状态下轻松做到位,以这个要求为度,不能轻松做,就算强制能够做到位,也不算达标。在不能轻松做到位的情况下,就先做过渡动作,然后慢慢趋向标准动作。

02.如果刻意调整,刻意保持调整后状态,会形成新的静力性劳损。

无论是趋向曲线还是趋向直线,脊柱不能一天到晚保持一种姿态,也不能长时间静止不动,这样都会造成静力性劳损,因此要不断变换姿势来调节脊柱受力点,使各组软组织都能够得到适当的运动和休息,才是保护脊柱的正确方法。

颈椎和胸椎的要领,理论上要求越挺拔、越接近直线越好,但现实中是不可能做到像直线画出来那么直,总还会保留一些弯曲度的。我们只要做到尽量挺拔就可以了,“拔直”的意思是就是:尽量向上保持 一个挺拔而灵活的状态,不是像直线一样僵而直;通过长期锻炼,腰曲是可以做到直线画出来那么直的,甚至还可以弯成向后弓的形态;但是在非锻炼状态,特别是跳跃和走路时,整条脊柱还是要保持自然曲线状态,这样可以缓解跳跃和走路时足底从地面上传对大脑产生的震荡;脊柱的自然曲度虽然有很多优点,但却是造成中老年人腰酸背痛的根本原因,这就是人类进化的代价;我们每天抽出部分时间练练太极拳,可以通过对脊柱的调整延缓脊柱退变,保持机体的健康。

八、自然衰老导致的脊柱变形与太极拳脊柱形态调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1:

腰曲曲度都变小了,趋向直线状态,腰曲变小详见前面示例图片。不同点1:

自然衰老:倾斜的。自然衰老导致头、胸和盆骨的中点连线倾斜,导致盆骨和踝关节中点连线倾斜。

太极拳调整:垂直。太极拳调整可以使头、胸、盆骨、踝关节的中点连线趋向并保持在一条垂线上。不同点2:

自然衰老:以椎间盘为代表的软组织趋向萎靡、变形,脊椎骨间隙变窄。胸和头向前挂迫使腰曲曲度变小,无法再弯回来。

太极拳调整:以椎间盘为代表的软组织趋向饱满、充盈、舒展,维持脊椎骨间隙宽度。腰曲具有良好的伸展与弯曲运动能力。九、脊柱常见病导致的脊柱僵硬变形与太极拳脊柱形态调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以强直性脊柱炎为例子。

相同点1:

脊柱曲度都变小了,趋向直线状态。

不同点1:

脊柱病变:软组织萎缩、变形、僵硬导致脊柱倾斜,脊柱运动受阻,就是僵在那里定格了、卡住了、不能动了,僵在那里弯不回来了。

太极拳调整:调整过的脊柱柔韧性,灵活性更加好了,脊柱挺拔,可以灵活自由来回运动。

不同点2:

脊柱病变:以椎间盘为代表的软组织趋向萎靡、变形,脊椎骨间隙变窄。

太极拳调整:以椎间盘为代表的软组织趋向饱满、充盈、舒展,维持脊椎骨间隙宽度。

当前文章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