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文章
首页 找教练 找场馆 培训信息 教学文章 教学视频 品牌动态

蛙泳教案 第一课时

李强 2013-05-25 19:33:45 6516浏览量


蛙 泳 教 案

 课    次

 第一次课

 人    数

 教学内容

 游泳(蛙  泳)

 教学步骤

 1、讲解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具体的教学安排;

 2、讲解本学期的考试内容、方法;

 3、介绍游泳课的基本知识;

 4、介绍本次课的教学内容;

 教   学    内    容    及   具   体   方   法

 1、 整队集合,清点人数,师生问好,教师自我介绍。

 2、 讲解游泳课应注意事项:

 1)安全教育:切实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俗话说:“人命关天,水火无情,欺山莫欺水”,游泳是与水打交道的运动,切忌安全第一,不能麻痹大意,必须慎之又慎,游泳活动,最好是有组织的进行,要结伴而行,不能独自行动。

 2)尽量选择人工游泳场所,如果是自然水域,一定要了解水情不能盲目下水

 3)游泳前进行身体检查,防止发生事故,凡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癫痫、传染性疾病、精神病、皮肤病、红眼病等都不宜游泳。

 4)饮酒、饱食后和饥饿、过度疲劳时不能游泳。

 5)游泳时应讲文明,不要穿内衣裤下水,不宜穿白色、浅色等泳装,应自觉遵守公共卫生,不向水中吐痰、便溺和抛弃杂物,以免污染水质。

 6)游泳时若愚抽筋,应保持冷静,不要慌张,应立即上岸或在水中自我解救抽筋部位,也可呼救。

 3、 游泳的意义:

 1)保障生命安全,学会游泳,不仅可以自救,还可以救人,会不会游泳成了保存生命的重要手段之一。

 2)强身健体、预防疾病。

 3)锻炼意志,培养勇敢顽强精神,休闲娱乐,促进身心健康。

 4、 讲解本学期的教学计划

 1)本学期共7次课,5次上课,一次复习,一次考试。

 2)学习内容:蛙泳的基本技术

 3)考试内容:蛙泳20米游进,必须会唤起。

 5、 讲解本次课内容:熟悉水性,练习漂浮滑行

 1)熟悉水性的教学内容主要有水中行走、跳跃、水中睁眼、浮体与站立、滑行和熟悉水性游戏

 A:水中行走、跳跃

 练习的目的是体会水的阻力、压力和浮力,学会水中行走、跳跃时维持平衡的方法,消除怕水心里。

 练习方法:

 (1)扶边行走,手扶池边向前、厚、左右行走

 (2)拉手行走:集体拉手向前、厚、两侧行走

 (3)水中走、跑比赛或游戏

 (4)手扶池壁跳跃

 (5)单独进行各种方向的走、跑、跳练习

 B:呼吸

 练习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游泳呼吸技术,防止喝水、呛水和克服怕谁心理

 练习方法:

 (1)闭气练习:手扶池边或拉同伴的手,在水面上用口深吸气后闭气,下蹲并将脸没入水中,停留片刻,脸部出水,逐渐加大在水下的时间,如下图。

 (2)呼气练习:同上练习,头部没水稍闭气后用口鼻同时缓慢、均匀地呼气,呼气的后段应边呼气边抬头,当口将出水面时应用力将气呼完,如下图。

 (3)连续呼吸练习:方法同上,增加练习次数20~30次,如下图。

 注意事项:呼吸练习是对初学者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应从第一次课抓起,并贯穿教学的始终;强调用口呼吸。

 C:水中睁眼:

 (1)闭气睁眼

 (2)睁眼呼气

 (3)睁眼沉体

 D:浮体与站立:

 练习方法:

 (1)抱膝浮体:并腿站立,深吸气后,低头含胸,同时两脚轻蹬池底,提膝、收复、团身、抱腿,呈抱膝姿势自然漂浮于水中,站立时,两手松开,两臂前伸,手掌向下压水并抬头,同时两腿下伸,脚触池底后站立,两臂在体侧拨水维持身体平衡,如下图。

 (2)站体浮体:两脚站立,两臂放松前伸,深吸气后,身体前倾并低头,屈膝下蹲,两脚轻蹬池底,两腿放松上浮成俯卧展体姿势漂浮于水中,站立同上,如下图所示。

 2)漂浮与滑行

 练习的目的是使学生体会和掌握游泳时身体的水平位置和流线型姿势。

 练习方法:

 (1)蹬底滑行: 两脚前后开立,两臂前伸,两手并拢。深吸气后上体 前倾并屈膝,当头和肩没入水中是前脚掌用力向后下蹬离池底,随后两脚并拢,是身体成俯卧、流线型姿势在水面下向前滑行,如下图。

 (2)蹬壁滑行:背对池壁,一手拉池槽或扶池边,一臂前伸,同时一脚站立,一脚紧贴池壁。深吸气后低头,上体前倾、提臀、向上收支撑腿,两脚紧贴池底,臀部上移,两臂前伸、并拢,头夹于两臂之间,两脚用力蹬壁,使身体呈俯卧、流线型姿势在水面下向前滑行,如下图。

 注意事项:滑行练习使学习各种游泳姿势和出发、转身技术的基础,应作为熟悉水性教学的重点;对掌握滑行技术较差的学生,可采用牵引滑行、助力滑行等辅助练习,以促进滑行技术的掌握;练习滑行时,应强调身体的水平位置和流线型姿势;滑行时身体应保持适度的紧张,并在水面下滑行。

 3)熟悉水性游戏

 (1)水中赛跑

 (2)水中追逐

 (3)水中钻洞

 (4)水中钻圈

 6、本节课小结


当前文章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