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文章
首页 找教练 找场馆 培训信息 教学文章 教学视频 品牌动态

​感恩太极感恩老师

侯献君 2013-10-16 16:22:32 13573浏览量

      在我十八---二十一岁的时候,同班同学有位叫蔡山的,我们是很好的朋友,他喜欢李小龙的截拳道,我也喜欢上了武术。

      我那个时候在老家丹东的一位拳师那里学了一趟三皇炮锤,那是我第一次接触武术。后来的一次机会,我参加了丹东市陈氏太极拳传人,太极推手研究会会长,白树文老师举办的陈式太极拳二路学习班,学了一趟二路炮锤。对太极拳的认知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这个期间我经常和我的同学(蔡山),去老师家中玩。蔡山把他的邻居一位太极拳爱好者,介绍给我认识,他就是我现在的师父,吴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王辉璞先生的弟子关思鹏(字玄通)老师。我们成为了很好的朋友,每当放学的时候我就会去同学的家里或是师父的家里,练习推手,玩玩散手。那个时候,师父已经很有功力了,他不厌其烦地和我们推手交流,在对拳理研习的基础上也加深了彼此的好友情怀。

      后来由于各自工作的原因,一直没有和师父联系上,但是我对太极拳武学的热情没有减少,抽空就练一练找找体会。这样过了有五年左右的时间,一次偶然的机缘,在我打拳的地方与师父再度相遇。这时候,发现师父的功力又有了很大的提高。经过了解,这些年师父几次辗转前往京城,求学于王培生老先生的印诚门功法。后来王辉璞先生过世后,师父拜在王培生老先生门下潜心研习,成为印诚门第一代传人,继续深研太极拳的精深武学。师父不怕路途遥远,多次入京虚心向王老学习王老的吴氏太极拳三十七式的健身与技击作用,及一些印诚门健身的小功法。

      得到了王老真传的师父,在家乡凤城市,秉承王老无私无为的思想理念,收徒传艺,孜孜不倦。这时候我进一步了解了吴氏太极拳的承传体系,也对太极拳文化有了探知究竟的兴趣,就正式的拜在了知己朋友,关思鹏老师的门下,专心研习师父所传授的太极拳理和印诚功法。我继而在外地工作两年之久,期间老师为了给我纠正架子,还亲自到我工作的城市,耐心细致的给予指导。师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心胸如草原蓝天一样的广阔。又如同父亲一样的慈爱,对待弟子们如知己朋友一样的随和至诚。教学期间,老师的行为也得到了社会的尊敬,尤其一些老年朋友,对师父赞叹尤佳。经过老师不懈的努力,终于让吴氏太极拳之花在北方的边陲得以竞相开放。

      近年来老师又通过网络这一便捷的方式,结识了大江南北的太极好友,从中通过视频给予拳友们耐心的指导,也因此让我们结识了远在广西的太极拳隐士,王培生 老先生的高足《笑对剑生》师叔。师叔通过网络也给予了心法拳理的指导,自觉受益匪浅。

      更欣喜的是,师父在广州又收了两位得意弟子(诺印,滑轮)夫妻二人,他们被师父的真诚所感动,也由于自己自身对拳理人生不懈的追求,打动了师父慈悲的心怀,他们就这样正式的拜在吴氏太极门,关思鹏(玄通)老师门下。我们也因此成为了师兄弟妹,说起来他们比我年长,也是 我的好哥哥姐姐.

      王培生先生说过:德一立,其艺自上身。晚生觉得,老师当之无愧!

以上介绍的是第一位老师也是本门师父吴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印诚门功法第一代传人,关思鹏(字玄通)老师。

      第二位老师,是我在异地工作的时候,某天在公园中打拳,一位耄耋老者静静地看我在那里打,老人家等我打完了,问:“你是不是练的吴氏太极拳啊!”我说“是的,”我问:“您也是练吴氏太极拳的么?”老人家笑着说:“是啊是啊,我们是同好。”后来得知老人家向杨禹廷老爷子学过拳,这样一来二去交流之下,我和老人家渐渐的成了忘年知己,他也成为我的老师。我经常到老师打拳的场子,和老师学拳聊拳,从中也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老师讲了很多他年轻那会学拳的经历和经验。老师对太极拳执着探究,在文革期间被迫害时都没有间断对太极拳的研习。那个时候老师身边只有一位朋友陪伴。他就和那位朋友经常的摸手找体感。久而久之,从手指梢节到肢体的其他节点,都能够体会到粘粘连随的感觉了。老师说他长功夫就是那个阶段的来的。他总和我说,太极拳就是我们一生最好的伴侣啊。能帮助你排除寂寞,能帮助我们平衡身心气血,这个对人类的益处太大了啊。他还说,学练太极拳阶段,不能没有伴。有个伴经常的沟通,找体感,对太极拳的领悟和认知会起到很大的作用的。老师经常教诲的一句话就是:心知  身知  体知。以后我又由于家庭工作原因,离开了老师,这期间老师也经常通过书信的方式,给予细心的指导,让我获益匪浅。我深受老师的博爱情怀所感动。老师叫:邓来儒-辽宁本溪人(吴氏太极拳杨禹挺的传人)大家有机会到本溪的忘溪公园,有缘会见到老人家的。晚生难以言表自己的情致,只能是。。。感恩,感恩,感恩。。

      第三位老师:是之前在北京工作生活的的五年间,在工人体育场锻炼的时候遇到的。当时是上午十点,小树林下,一些老人家在那里悠然站立,相互双手相交摸来摸去,感觉很自然。可是一个现象吸引了我,人们在一位老者身上怎么也使不上力,好像想追又追不上似的,总是脚下起空不稳,而那位老者没有发人只是引化,又不见有多大的幅度。因此引起我好奇探知的欲望,我就走到近前和老人家打招呼,老人家也十分的热情,他周围的老人家们也很慈祥热情地投来关爱的目光。我问老人家练的是什么:老人家说这是杨氏太极拳老六路练心意的一种方法。通过了解得知老人家是杨氏太极拳传人朱怀远的传人,他叫宋培阁,今年也已是耄耋之年。我对宋老师说:“我是练吴氏的,能学这个么?”宋老师说:“太极本是一家,理是相通的,你要是想学,就来吧。大家在一起不要拘束,随意沟通交流。”这样我就在京城和这些太极老人成为了忘年好友,他们也不见外的给予指点和人生的启迪。宋老师还是佛教界的居士,心态很好,他的老伴多年来身体不适,老师即要按时照顾老伴的饮食起居,又要定时的锻炼修行。有心人想学拳,他都不厌其烦的教导,从不收分文。老师一直在用学佛的心态,佛理和儒家的哲理,来指导自己对太极拳的认知。通过几年来和老师接触,我感觉在老师的身上,永远也找不到力点,如同触摸悬挂着的一件衣物一样。宋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把心搁到肚子里 ,一点周围都是空,对方要哪不想哪。

      以上的这三位老师,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无私  无为  大度  博爱,和他们接触,感觉就如同见到失散了多年的老朋友一样,是那么的亲近,从他们的言行能感受到,太极如水一样的清澈连绵。。。。。。

                                                                                          -------晚学  侯献君(空手空脚)20089.4.23于凤城

再谈与老拳友,忘年知己学拳往事。

      末学,曾经在以前的一片关于自己的三位老师的文章中,介绍过。但是不够详细,今天详细的谈谈。我从认识老人家到成为挚友忘年交,以及学拳的过程,给大家做一个了解和参考,有不周之处,和言语不当的地方,还请,各位老师,拳友同门给与指正和谅解。

      老人家叫宋培阁,北京人,师从杨氏太极拳传人朱怀远老先生。我在没有认识这位老人家之前,一直练吴氏太极拳,是和自己丹东的老师学的王培生先生创编的三十七式太极拳多年。很受益。

      在零六年间,我在北京工作生活,工作之余的一次晨练,我来到了工人体育场,我再周边边散步边观察练拳的一些老人家,练什么的都有,有传统的有竞赛的,各有千秋。

       这时有几位老者,进入我的眼帘,他们的举动把我深深的吸引,其中有两位老人家看上去七十岁左右的样子,他们之间相互的,双手相扶,你来我往的,相互的推着,看不出来有多大力量,其中的一位略显年轻的就站立不稳了。而且无论他如何的进攻,在那位年长的老人家的身上,就是扶不住,总是栽栽歪歪的。

       我看了,感觉很好奇,就走近前,和那位年长的老人家搭话,

       我问:老人家您好!请问,您这和他们练得是什么功夫呢?

       老人家笑了笑说:咱们练得是太极拳中的揉手摸劲的一种锻炼方法,就是玩玩乐乐的小把戏。

       我说:您这个练法真好,还不伤身体,不伤和气的。

       我说:我也练过太极拳是吴氏的,但是练了多年还是觉得进步不大,今天看了老人家这种锻炼方式,觉得很好,不知道您这是什么门派的太极拳?不知道能和您学学么?

       老人家很和蔼的对我说:好啊!你这么年轻正是好时候,你要是有兴趣,喜欢,你就来吧,反正我们老哥儿几个也有的是时间,大家在一起你可以和他们交流学习,不要有顾虑,有不明白的就问,我先交给你套路每天教你几个动作,练习之余你可以和大家。摸摸身手,找找松紧的感觉。

       我当时很感动,还从未遇到过如此,无私博爱,又平易近人的没有门户之见的前辈。

       第二天我早上如约的去了体育场,先自己打了会儿吴氏太极,这时候老师和其他的他的学生也都来了。老师说你学拳多久了。我说七年左右,老师说,看你打的拳架挺好,也下过不少功夫,老实说,从今天起,在我交给你这套杨氏太极拳老六路和揉手方法的锻炼的阶段,你要暂时的把以前所学的放一放,等到你掌握了我教你的这套方法,然后再回过头讲理念融入到你原来学的太极拳里,会事半功倍的,也不会发生矛盾。

       就这样我就按照老师的要求。每天准时到哪里,和大家一起练习,一起摸手,老师也不厌其烦不断的给喂手。

       以前学推手,都是按照标准,打轮,也就是捧捋挤按得基本四手,现在学的是自然状态下的摸手又叫做揉手,身体自然站立,没有束缚,感觉不同的是,这样能很容易让整体松弛下来,脚,膝,腰胯,也不紧张了。

       老师说,一步步来,先从手开始,老师就经常的把我叫过去,握住我的腕子,给我一点点力,让我感知,什么是紧什么是松,先是让我握住他的腕子,感知一下他是怎么解脱不受束缚的。然后再摸我的腕子,让我想办法解决被束缚的部位,他说这如同解题一样,这道难题解决了,在解决下面的小臂啊,肘啊,肩啊。就都迎刃而解了。

       刚开始还是很茫然,觉得老师怎么就很容易的把我握他的部位化解呢,而且我还有握空使不出力的感觉呢?

       老师说:要想肢体放松,必须先做到放心,把那颗心猿意马的 心,放踏实了,就自然不会紧张,老实说:很多人一被别人攥住这里握住那里,他就会本能的紧张的,想要解脱,要么是往自己身上拉较劲,要么就是用力的顶,或者左右的摆动力求解脱。但是越这样对方逼的越紧。

       老师说:对方如同绳子的扣,我们被扣住候,越动弹,绳子扣就扣得越紧,如果能做带接触部位和绳子扣得接触部位松紧重量一致,那样绳子对我们的接触部位就不起作用了。

       老师说:我们的紧张,是心不踏实造成的生理神经的僵紧反应,放下心来从容的面对,对方摸哪里就让他摸,无论怎样刺激,都不要提抗,不让接触部位有一丝好的力的做功,这样对方就如同绳子扣一样不起作用了。老师说这就是定。能踏踏实实的定下心来,这样整体就能中定的面对对方的干扰了。也有说法是,对方要哪给哪!

       还有一种练法,老师说:意念点的转移。

       转移意念点怎么练呢?

       老师说:平时静坐静卧,站桩,和自然站立的时候就可以练习。并且不受场合,时间地点,的约束,信手拈来。

       我们可以看树上的叶子,树杈,或者明显的建筑物的某一点,我们把身心专注的放在那一点上面。当我们打拳的时候可以想象用意念,手扶着远处的云彩或者扶着远处的枝叶以及能看见的参照体,都可以借鉴。这样久而久之的练习,慢慢的就能感觉到我自己扩大了,和周围蓝天白云,以及树木建筑成为一体了,也会渐渐的产生无我的感觉。

       老师说:我们身体在收到外力的情况下,不能松弛的解脱束缚就是因为还有个我,还有个我再和对方抵抗,靠自身的本力是不行的,只有通过细微的角度的变化调整才能够将来力的方向转变,来达到自己松弛适度的状态。

       首先是要做到心念的不动,这是练心的中定。

       然后再练习神意的转移,来求得角度的变化。

       练得久了,无论对方如何和你接触,你的心意都不会执着于接触部位,这样那里的神经就不会做功,也就不会僵紧了,人家就怕玩太极拳的人不使力,如果有一丝毫的力的感知,那糟了已经给对方平台了,所以切记。。。。。

       好了今天先写这些,下次有时间再继续补充,与大家分享!

        感恩各位老师 拳友

妙音 顶礼2009.9.24 (小君)

       2013年10月六号,踏上去往辽宁省本溪市的火车,带着女儿,会同本溪的好朋友小旭。前去看望了,老拳友,同好,忘年知己  邓来儒师父,下了火车与好友小旭还有另一位朋友一起,前往老师居住的远郊的小区,这是我第一次过来,之前来过没找到确切地点,还是多亏了好友小旭的帮助才找到老师具体地址,老师家的小区环境很好,内部有一处小山,沿着蜿蜒曲折的小山路到达山顶的一处凉亭,这就是老师平日里练拳的场所。也许是天意,凉亭地面还有八卦阴阳太极图。似乎就是为老师与有缘次道的人准备的小憩之所吧。

      我们大概一点半左右到了,老师还没来,等了大概到两点左右老师很健硕的从远处走来,看到了我老师很开心也很意外很喜悦。这一次见面寒暄家常关心了我的家庭生活,孩子教育情况老人身体情况之后,我们就照旧的唠起了拳磕。

是年过去了,老师的精神状态除了耳朵听力有点点的下降,其他的都很好,尤其是记忆力非常好,拳论还有平时他最关注的一些人的论著的要点张口即来,这已经深深的印在了他的心海之中与其相伴了,论著的作者主要有(郑曼青,武禹镶,王宗岳,张义敬,童旭东,王培生,杨禹廷等)以及他佩服的一些人的实际能力,如郑曼青,石明,王培生,杨禹廷等。攀谈起来是朗朗上心上口。;老师反复问到我说以前给你讲这些人的论著你记住没,当时说的我羞愧难当,我说真的很惭愧没记住,这一点与老师相比差远了,老师是实际落实到了他生命里了。很值得我们后学去学习。

      这次见面,老师还是跟十年前一样,很习惯的握着我的手,给我进行三个步骤的喂劲,让我体验什么是正确的什么事不正确的,三种感觉中有两种是我们经常出现的不正确的体感,只有一种是对的,老师都是让我去通过肢体语言去品味去记忆,这种感觉是文字无法形容的。老师还示范了松肩的方法,老师让我摸着他的肩膀,他示范,让我去找体感,。什么姿态是错的什么姿态是对的,都通过肢体语言进行了回答。然后我也按照老师给我的体感我让老师摸我的肩膀我进行回答,老师说,对,就是这个劲。

       老师一再的叮嘱说,练习太极拳最好还是有个伴,经常在一起摸手交流身体才会练通透。

       练拳心态很主要,太极拳归根结底就是要往中定上走,然后奔通透那去。搭点就问道脚,两者同步同速的成为一体,两个人就如同电路板一样就通透了。剩下的就是角度空间的变化了,变化的间隙就是太极拳太极图描述的,阴阳互变的那个鱼尾相交的临界点,很小很小那么一点中就蕴含着,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感觉,也就是很微妙的那么一点的时机。也叫做如影随形,彼此就是对方的影子,通过接触点保持着彼此一体同步同速同等质量的状态。而这些状态只能经过老师说的找个伴通过体感的认知才能达到。文字语言是难以形容的。

        老师说了杨老一再嘱咐几点他一直在做,一,饮食有规律,二,粗茶淡饭,三,   与世无争,四,有个好的作息时间规律,五,坚持打拳做到与拳友同门无争。

         老人家五十岁左右老伴就不在了,一个人度日至今八十多了,每天下午到小区附近的小山上打拳,上午在自己的一个半亩地的小园子里种种心爱的植物根菜,过着有规律节俭粗茶淡饭伴着太极拳的生活

再加上好的心态,老人家说,杨老一再说,心态健康跟技击是同步增长的

        老人家还一再的叮嘱后学的年轻人,说不能把所有心思都用在拳上,在年轻的时候,要珍惜时光,该念书念书,该尽心工作工作,该对家庭负责要尽责,这些之余方可以去从事自己的太极拳爱好,等这些缘分都尽到了,再全身心的投入式可以的

        老人家很谦虚,说我十年前他对我所讲的那些,有的也是不对的,我知道老师是谦虚,但是咱当时作为老师自己来说是进步的,那个时期对于接触到的学生我们都在收益。老师说,他也是在岁月的经历中不断的在改变自己的观念体感体悟的认知,

       老师说他现在的认知才讲讲的感觉到有点对头,老师又说,也许过了几年之后又会有新的认知还会不断的去否定去纠正自己的不足的

        老师说,人家对我们的理念有不同的想法是要虚心接受的,不足的回来跟我说,咱们一起分析,把不对的解决掉,那我们不就是都收获了对的了么,实际上是人家帮助了我们。

        不知不觉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老师说时间不早了,怕耽误我返程的火车,我们就在小区就此告别,林出小区的时候我们想要把老师送到居住在附近的楼下,老师执意不让,这也是老师一直对所有他的弟子啦拳友的习惯。我们也就只好尊重老师了。

        目送着老师的背影渐渐的离开。我内心也浮现一丝说不出来的感触。老师的为人品德,在这个年代越发显得珍贵了。希望以后还能有更多机会再来几次看望老师与其攀谈更多的记录下来老师带给我们人生经验跟拳理的记忆。

这就是我凭着谈话记忆  写出来的

        这次唯一遗憾的是带了录音笔,可惜了录音毁坏了,等下一次有机会吧  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  

         感恩拳友一直以来对我以及几位家师的关注。。。。谢谢大家。

                                                                                                                            静心斋   小君----拙笔


当前文章地址:

教练简介

侯献君

16年经验 太极拳

传统教学 严谨细腻 以心印心 以诚待人

教练简介

侯献君

16年经验 太极拳

传统教学 严谨细腻 以心印心 以诚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