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文章
首页 找教练 找场馆 培训信息 教学文章 教学视频 品牌动态

如何练好陈式太极拳

姜江洪 2022-12-12 10:24:33 742浏览量

如何练好陈氏太极拳


练习陈式太极拳是非常有利我们的身心健康的,在不同的练习阶段需要弄清楚每一个时间段需要掌握什么内容,需要纠正哪些问题?明白自己每一个阶段要达到什么样的阶段目标?通过一步一步的训练实践,就能较系统地掌握它的风格特点,那么刚开始如何练好陈氏太极拳呢?今天小编就来全面分析太极的基本功及太极拳的练手方法和要领。

陈氏太极拳基本功有哪些?

陈式太极拳基本功包括桩功、震胯功、手型、步法、开肩、活腰,拉筋,单式训练,绷、捋、挤、按、采、列、肘、靠八法,及开合功,缠丝功,辅助器械太极尺、太极大杆、太极球等等……

其中基本桩功包括高架板凳桩、低架板凳桩和无极桩。常练的单式有左右单手云手、定步云手、前绷上捋、前绷下捋、挽花手等等。步法有上步、退步、横开步等等。

练习陈氏太极拳的方法与基本要领

一.熟练套路 明确姿势

所谓“套路”是指太极拳的整套架式。所谓“姿势”是指每个架式的动作结构 。初学时主要重于套路熟练,方位正确。同时适当注意姿势的规范。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后,套路已熟练,这时就必须侧重于姿势的正确,这样才能产生内气,发挥健身及技击上的效果。现分两个方面,谈谈这一阶段的练习方法及注意事项。

1.动寓静之内,静寓动之中。练陈氏太级拳必须保持思想上的清静,排除一切内外干扰。只有这样才利于收敛内气,引动鼓荡。《拳论》说:“静养灵根气 养神”。所谓养根的“根”,就是根本,也就是肾脏。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根”,内藏元阴元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静则养根”,也就是说,只有在意识清净的条件下,才能有助于肾气的旺盛与收藏,从而使五脏健运,内气充沛,神得所养,动作矫健。

2.注意身法。初练太极拳,不应要求过高,操之过急,就和初学写字一样,能写成横平、竖直、点、钩等笔划,组合成方块就行。初学练拳,身法上只要求 头部自然端正,立身中正,不偏不倚。步法上只要能做好弓步、虚步、开步和 收步,知道方位即可,至于不可避免出现的毛病,像挑肩架肘、横气填胸、呼吸发喘、手足颤抖等现象,不宜深究。但运行方位、角度、顺序必须绝对正确, 力争做到姿势柔软、大方顺随。

每天坚持练10遍左右,两个月即可将套路练熟。这时要进一步考虑动作要求,从头至足,一招一势进行纠正。在动作速度上尽量放慢,以利于揣摩思考动作的正确与否。每天坚持10遍拳,再练习一个时期,就可以通过这一阶段而进入第二阶段了。

二.调整身法 周身放松

所谓“身法”,是指练拳时对周身各部位要求的原则。要调整身法,首先必须在放松上下功夫。为了使骨节松开,伸筋拔骨,可选练些动作,如“金刚捣碓”、“掩手肱拳”、“摆脚跌叉”等,但要尽量放松,不要用拙力。

这一阶段练习出现的主要毛病是立身不正,横气填胸,挑肩架肘等,产生这些毛病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对“放松”这个含意理解不够;二是腿的支撑力不 足,难以放松。《拳论》说:“身必以端正为本。以周身自然为妙。”也就是说套路架式的练习,身法上要以立身中正为根本。所说的“端正”,也有两种含意:一是指躯干四肢及头的位置中正,即身体不偏不倚之意;另一种是身体在歪斜情况下,保持相对平衡,如开步时的上引下进动作。所谓“放松”就是说在腿的支撑下,全身各部自然协调地松下,气沉丹田。初学时由于对这些问题没有理解和注意,加上功力浅薄,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上述毛病。可通过增加练拳遍数放低身法,加大运动量,并且做一些单腿或双腿下蹲运动及站桩 功来克服上述毛病。同时注意松胯、曲膝、圆裆,保持立身中正。随着腿部力量的增长,身法的放松,可使胸部、背部,肋部及膈肌自然下沉,体内的气机升降协调,呼吸自然,肺活量增强,其毛病就会消除。

这一阶段练习,需有3至4个月时间。届时,身法已得到调整,姿势已基本正确, 并且随着练习质量的提高,已有内气活动的感觉。

三.疏通经络 引动内气

经络遍布周身,内联脏腑,外系肌表,从而沟通人体上下表里,是调节机体和内气运行的通道。“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是极其微小的物质微粒,很难直观察觉,只能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根据事物的各种变化而体现它的存在。人体的气,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禀赋于先天父母之精气, 二是饮食物化生的水谷之精气,以及存在于人体内的精气,通过脾、肺、肾三脏的生理功能综合作用而生成。《拳论》说:“气者,生之本,经者,气之路, 经不通则气不行。”又说:“以吾本身自有之元气,运行吾身”,“以气运形,一气贯通”。说明气是本身固有的本元物质,只有在经络畅通无阻的情况下, 才能引动与鼓荡,达到一气贯通,从而产生防病健身和技击效果。

前面已经说过,在“调整身法,周身放松”阶段后期,体内已有内气流动的感觉,练拳也有兴趣。但是这个感觉如波浪起伏,时有时无,时隐时现。经过一段时间,甚至会全然无有。这是经络之气通流不畅,气机运行不利,内气引动不力之故。因此,在这一阶段练习中必须重于意念引导,在大脑意识的指挥下, 以意运形,使内气节节贯穿。如有不顺之处,可以自行调整身法,以得劲为准 。练习速度宜慢不宜快。一招一式要精力专注,活泼无滞。外形尽量与内气意 识保持一致。这样进一步练习一段时间,内气就会自然畅通,僵劲拙力也会慢慢克服,逐渐达到周身相随,连绵不断,内气会按拳势要求,产生有规律的鼓荡,达到一气贯通。

四.形气结合 如环无端

所谓“形”是指形体,也就是拳式动作的外在表现。“气”即指内气。从医学角度讲,“形”、“气”是统一的,是相互依附,相互为用的。《拳论》说:“以心行气,务令沉着,及能收敛入骨”。又说:“以气运身,务令顺随。” 就是要求每招每势,都要注意以意引气,以气运身,顺其自然,催动外形。通过形气结合的反复练习,使内气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在体内运行。努力做到, 周身一致,内外合一,外形在内气的催动下,一动则周身全动,一静则周身全静,动静开合,起落旋转,无不顺其自然。在练习过程中,身与手、内与外某一部位不够协调,某一部位即产生矛盾,就会影响内气的贯通,从而使意气与形体难以结合。如动作运行速度的快慢,以及身法位置角度掌握不够,难以适 得其中,在套路架式的练习中,就会产生身慢、手快、眼不随等散乱现象,不 能身手一家,动作协调。谚云:“手到身不到,击敌不得妙;手到身也到,击敌如摧草”。说明形气结合,身肢顺随的重要性。

这一阶段的练习,要注重于意念与形体姿势的结合,也就是心到、意到、气到、形到,使内气一气贯通。同时应当理解,某一部的开合,是全身整体开合的局部表现,全身总的毛病,也可以从局部反应出来。因此,凡是调整局部姿势时, 务必注意整体的调整,从而达到意气合一。这一阶段的具体表现为:肌肤发胀,手指发麻,足跟发重,丹田有发沉之感。

五.周身相随 内外一致

“周身相随,内外一到”的意思,是指全身形成一完整的运动体系。陈长兴在《十大要论》云:“太级拳者,千变万化,无往非劲,势虽不侔,而劲归于一 。夫所谓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联而 为一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欤!此段论述,具体阐明了周身相随、内外一致,以及一气贯通的整体表现。

在周身内外相随一致这一阶段,内气虽已贯通,但很薄弱。在练拳时,稍不注意或运动不当(如疲劳过度或精神欠佳),都会影响内气的`贯通和运行。在前一阶段,如身、手、内、外产生了矛盾,可以用调整身法的办法去解决,使姿势顺随,内气贯通。而在这一阶段,就不许用调整身法的办法去解决。这一阶段,要求周身相随,以内气催外形。气不到,外形寂然不动;气一到,外形随气而动。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每招每势,气由丹田发起,内走五脏百骸,外行肌肤毫毛,运行周身而复归丹田,缠绕往来,圆转自如。动作以缠丝劲为核心, 以内气为统驭,形成一个完整的运动体系。“缠丝劲”发源于肾,起于丹田,遍布全身,处处有之,无时不然,衍溢于四体之内,浸润于百骸之间,达四梢 通九窍,增长内气无穷,使内劲收敛入骨。伸筋壮骨、气血流通,消化饮食,祛病延年,皆缠丝内劲之功效。“缠丝系劲”为陈氏太极拳之精华。

此段时间,每天除坚持练架式套路以外,可以结合练习推手,从而体会沾连粘随,挤按的劲别,校正拳势运动的正确与否。每天还可以增加练习几遍炮捶,用来增强耐力和爆发力;练习刀枪剑棍等器械,以检验手眼身法步的配合。从 而使在练拳时,能够做到不加思索,不犯疑意,不期而然,内外一致,周身相随的程度。完全掌握太极拳的要求和运动规律。

六.稳固根基 充实内气

所谓“稳固根基,充实内气”,意思是指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扎稳下盘,以促使内气的充实和饱满。《拳论》云:“根本固而枝叶荣。”培其根则枝叶自茂,润其源则流脉自长”。练习拳架,就是培根润源的方法。这里所指的“根”,具有根其之意,也就是下盘。《拳论》云:“下盘稳固,上肢自然轻灵”。所说的“下盘”,就是指体的下半部分“腿”而言,“靠腿的支撑力,以两足为基础,裆劲圆活自然、沉稳。另一咱说潮“根本”指元气。元气藏于肾、肾气足则精力充沛,即为“根本固”。所谓“润其源”,源指根源,即本源。元气为诸气之本,根源于肾通于丹田,禀赋于先天,又称先天之本,五脏六腑之根。肾藏元阴元阳,元阴以养五脏之阴,元阳以养五脏之阳,周身之阳得以温、阴得以养,故生机旺盛,则又反过来益助肾气,充盈丹田。这样相互资益,周而复始,从而使根本固,源流润。

在呼吸配合一致以后,除了正常的套路练习外,还要加练些辅助功。如:练站桩,采用大马步、弓步、丁步都行,练拳前后坚持20分钟,练习稳固桩步,呼吸行气,发展力量和耐力;练抖杆子,用后尾直径6——8厘米,长3米的白蜡木杆,每天用拦、拿、扎的方法抖100下。另外还要把拳式内的单势发劲分别抽出练习,以增加在根基稳固、内气充实情况下的蓄发力。

七.触觉灵敏 知已知彼

这一阶段,主要是练习全身空灵,身体皮肢感受的灵敏性,也就是接受信息传递采取行动的应激反射。练习太极拳的人,随着功夫的加深,这个应激反射过程也随之加强,直至接受信息传递如闪电,应激反射如雷霆。人体的反射活动基础称反射弧,包括五个基本部分:即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简单地说,反射过程的进行,是由一定的刺激被一定的感受器所接受,感受器发生兴奋,兴奋由神经冲动的方式经过传入神经,传向神经中枢,通过神经中枢的分析综合活动产生兴奋。兴奋又经过特定的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这一阶段主要是练习加强加快这个反射过程。练好这种功夫,必须以充实的内气做中流砥柱,使内气充盈丹田,贯注全身,内至脏腑经络,外至肌肤毫 发,周身各部如电充身,触觉极其灵敏。格斗时才能做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彼微动,已先动,后发先至”。

这一阶段,仍应按前段练习套路和辅助功,还应经常练习推手竞技,在实践中,锻炼听劲、灵劲,周身上下结合劲。在练习拳时,功应内收,气行于外的表现 和缠丝劲的外形动作,也庆内收与缩小。也就是由大圈到中圈的练习方法。拳架练习,应缓慢柔和,平稳舒展。陈复元说:“学时宜慢,慢不家痴呆,习而后快,快不可错乱;快后复缓,是为柔,柔外刚自在其中,是为刚柔和济。” 这段练习,就是“快后复缓”阶段。积功日久,就可做到静如山岳,急如闪电 。就象射箭一样,慢拉弓弦开满月,力聚弓背,松弓弦,矢疾出,威力大,其快无比。

这一阶段后期,可以做到:眼神如捕鼠之猫,动作如翱翔这鹰,身形轻灵矫健,意识反应及皮肢触觉十分灵敏,运动出于无心,鼓舞生于不觉。

八.得机得势 舍已从人

“得机”就是利用最恰当的时机。“得势”就是得到已顺人背的形势。“舍已从人”意思是舍掉自己,以顺从别人,随顺化解,不顶不抗。对方控制住我的 手(梢节),我以肘肩来化解;控制住肘肩,我以胸腰来化解;控制住胸腰,我以裆劲与手臂来化解。陈鑫在“单鞭”一势中写道:“击首尾动精神贯,击尾首动脉络通,中间一击首尾动,上下四旁扣如弓……。”形象地说明要周身相随,蓄发相变,舍已从人,顺随化解。所谓“借力打人”或“四两拨千斤”,就是利用杠杆、滑轮、离心力、向心力、摩擦力等力学原理,使对方之力又加 于对方之身,以我之小力击倒对方。

这一阶段,是由中圈到小圈时期。《拳论》云:“要想拳练好,除非圈练小。” 在这一阶段练习时,外形要求轻松自然,舒展大方。内劲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应用时劲由内换,一般人难以看出。这些内劲在体内的表现,象是一股热流发于丹田,随着意识的引导,由根到梢;由内到外,绵绵不断地遍布全身。每时每刻都有肌肤发胀,手指发麻、脚跟发重、拳顶发悬、丹田发沉,膀胱发热的感觉。对敌时得机得势,舍已从人,以得人为准,以不见形为妙。

九.身如火药 一动即发

“身如火药,一动即发”是内气充实饱满阶段技击的形式表现。此段是太极拳的基本成功阶段,功夫已基本达到刚柔相济,周身肌肤充满了内气,已具有强大反弹力。只要对方之力一加我身,犹如火药见火,烘然而发。

达到了这层功夫,周峰内外已成为混圆一体,犹如太极这象。在这个充盈的太极圈内,有纯厚的真气为根基,有旺盛的机能之气为动力,有十二经络联系内外,在意气鼓荡的作用下,使一切外业之力无法加于自身。不但不能使这个混圆的太极整体遭到丝毫破坏,反而由于太极内气的无穷威力,产生强大的反弹 作用,使进击者得到相反的效果。这好象去击打充满气的皮球一样,用力越大,它跳得越高。另一种是太极混圆一体的球形圆滑作用,遇有外力接触其身,就会象旋转着的圆球将它引化落空。如陈发科在北京教拳时,弟子们纷纷传说, 陈老师背部有弩弓(所说的弩弓即是反弹力)。有一天,发科公便对几个好奇的弟子爽快地说:“来,你们一摸便知。”说着面壁而立,让两个身强力大的徒弟,分别按住背部,只听“哈”的一声,将二人发出2米多远。发科公则屹然 而立,脚步丝毫未动。接着又叫徒弟们往他身上撞,不但丝毫不能撞动他,反而被他在两脚未动的情况下,将徒弟们发了3米多远。这说明太极内气充盛了,就可以“遭到何处何处击,我也不知玄又玄”。

在这一阶段练习时,除了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外,主要以培养本元为主,陈鑫说 :心为一身之主,肾为性命之原,必清心寡欲,培其根本之地,无使伤损。根本固而枝叶荣,万事可作,斯为至要。”所谓“清心寡欲”,“培其根本”,“无使损伤”等,都说明在此阶段,更应注意:心静、神安、精固。只可培其不足,不可伐其有余。《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瞻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敛,病安从来。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

十.变化无方 神鬼莫测

“变化无方,神鬼莫测”,是形容拳术已达到炉火炖青,登峰造极的境界。运动变化及技击表现难以看出,难以意测。玄奥渊博皆在其中。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练拳到此阶段,功夫已经成熟,出神入化,奥妙无穷,举手投足,皆能阴阳平衡,八面支撑;内气已达皮肤之外,毫毛之间,外力虽未接触皮肢,动触毫毛即有感觉,随即化劲发出,威力无穷。陈鑫有诗赞云:“神穆穆,貌皇皇,气象混沦,虚灵具一心,万象藏五蕴,寂然不动若愚人,谁知道阴阳结合在此身,任凭他四面八方人难近,纵有那勇猛过人,突然来侵,倾者倾,跌者跌,莫测其神,且更有,去难去,进难进,如站在圆石头上立不稳,实在险峻,后悔难免 陨。岂有别法门。只要功夫纯。全凭一开一合,一笔横扫千人军。

简介

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廷河南省温县陈家沟太极拳,世代相传,其架式与用劲,与一般传习之太极拳,不尽相同,称谓陈氏(家)太极拳。明洪武七年(一三七四年)陈氏自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居河南省温县常阳村。嗣以陈氏宗族繁衍,遂将常阳村易名为陈家沟。自陈氏迁温县始祖陈卜至今,太极拳世代相传,一脉相承已有六百年之历史。陈氏太极拳在此六百年历程中,关于创造发展,由博而约,以至定型,在陈氏族谱家乘拳谱以及陈氏子孙之著作中,有明确之记载,足资考证。

风格特点

太极拳经陈氏太极拳采取阴阳学说,以动静开合之理,与刚柔虚实之法,为轻沉迟速互练之术;拳势动作,均以螺旋进退,称缠丝劲,为陈氏独创之奥秘,世代口口相传,颇少文字记载。在陈氏拳谱中,关于理法者,仅为「拳经总歌」及「打手歌」两篇,为陈氏第九代陈王廷所著。此两篇文字说明纵放屈伸与诸靠缠绕,运用缠丝劲,及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与舍己从人,还是由己之理。「打手歌」陈王廷原著为四句,后由子孙衍为六句。

历史沿革

陈氏太极拳于第九代陈王廷时,已编有拳套七套,此外有散手、短打、以及两人对练之手(或称打手,现通称为推手。)经历代研练,再五传至第十四代陈长兴时,陈氏太极拳已由博而约,去芜存菁。太极长拳,势式繁多,已不练习。十三势拳架五套,仅练头套,其余四套亦弃而不练。炮捶一套,与十三势相辅相成;十三势柔多刚少,炮捶刚多柔少,有蹿蹦跳跃,腾挪闪战等动作,补十三势之不足。但基本功夫仍在于十三势之熟练,因之陈氏族人亦有不习炮捶者,外姓学习重在健身或年老嫌动作难练亦多不习炮捶。至于两人对练之擖手,仅为一种顺步(如甲出右足,乙则出左足。或甲出左足,乙则出右足。)插裆动步之式。两人上则手搭,下则足靠,上下互相粘贴,先则运用才朋才履挤按之法,熟练之后掺入采才列肘靠,以及拳套中各种着法,渐至动步不拘规矩,所谓大才履散手,即在其中。方法简单,变化无穷。

陈氏太极拳至第十四代陈长兴时,已趋精简而定型,拳套祇练十三势头套与炮捶两套。因之简称十三势为头套拳,炮捶为二套拳。陈长兴一支所传自其九世祖编定之十三势及炮捶两套拳架,迄今已有三百余年。综观陈氏太极拳始自迁温始祖陈卜,九传而至陈王廷而集成,再五传至陈长兴(1771﹑1853)而精简定型,历时已达四百七十余年,可谓经久研练,精益求矣。

陈氏太极拳头套十三势为柔多刚少,但仍有震脚发劲与较难练之着法。因之与陈长兴同代之族人陈有本删去震脚发劲,变化难练之架式,改为新架,而称原来拳架为老架。后来十五代陈清萍从新架又变化一套小巧紧凑圈小步活之小架子,为新架之小架,简称小架。因为陈清萍赘婿于陈家沟邻镇之赵堡镇,清萍当时在赵堡教拳,因此亦称赵堡架。?[2-3]

陈氏太极拳十三势老架、新架(与老架同样宽大)、小架三种拳架,在拳套着势组合上并无不同,间有式同而名异,或名同而式稍有变化者;但着法不变,仅手法之难易与缠丝之大小多寡而已,至于理法,完全一致。此三种架式并无程度之深浅,因之习老架者不必学新架或小架;学新架、小架者亦不必习老架。如果兼习亦无不可。昔日杨露禅从陈长兴习老架而成杨无敌;武禹襄从陈清萍习小架而技至神化之境,即是明证。?

陈氏太极拳,世代相传,至民国二十四、五年间,已历十有九代,名手辈出。自十四代起,因所练十三势拳套,有老架、新架、小架之分,遂形成陈长兴所传为老架系统,陈有本所传为新架系统,陈清萍所传为小架系统。传至近代,陈发科为老架系统之主要代表,陈鑫为新架系统之主要代表,小架则流传于赵堡。

渊源考证

陈氏太极拳艺一道,重在师承渊源。研究考证,须明流传演变。太极拳之源流,传说不一,假托附会,前人已有辨正矣。现今所研练之太极拳,皆出自河南温县陈家沟而来,为今日练太极人士之所共知公认者,国术界前辈陈泮岭先生已有言之矣。(见陈泮岭先生着「太极拳教材」第一章第三节近代太极拳势传自陈家沟说)因之陈氏太极拳之史实,诚为我国武术之重要数据。至关于陈氏太极长拳十三势,受戚继光拳经之影响,陈氏十三势名称之内容与杨家八门五步之十三势名称内容有别,以及打手歌之演变等,张唯中先生有详尽之考据与精辟之论列,已散见于教育部中国武术史料集刊第一、二两集之「太极拳原理探微」与「太极拳史料简说」,以及载于中华文化复兴月刊之「太极拳杨派拳谱详解」诸文之中,弥足珍贵,可资参证。本文仅就陈氏太极拳之创造发展,由博而约,以至定型,以及拳架分势与世系等,依陈氏子孙之记载,与闻诸师言者,予以缕述,聊供研究参考云尔。

传承

陈家沟太极拳——陈庆源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氏世传之太极拳,取法太极阴阳开合之理,运刚柔化发之劲,为中国武术之上乘者。其根源可远溯自六百多年前,在明朝洪武七年(公元一三七四年)陈氏先祖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居河南温县常阳村。后因陈氏宗族生嗣繁衍,遂将常阳村易名为陈家沟。

陈氏族人于世居山西洪洞县之时期便素习长拳,迁居温县后,由始祖陈卜以阴阳开合之理,研究拳法,以授子孙。历代相传,至九世祖陈王廷,参以戚继光拳经,编造拳套;以其独特缠绕运转之缠丝劲,并配合中医经络学和道家导引、吐纳之术,形成意识、呼吸及动作相互结合之内功拳法。

陈氏拳艺,世代家传,不授外姓,从十四祖陈长兴,方开先例,外传于永年杨露禅,并由杨氏引至京城,变化拳式成杨家太极拳而广为流传。尔后亦衍生出数家不同之派别。直至十七世祖陈发科,于民国十七年秋,受聘至北平教拳,陈氏太极拳始为外间所认识。

陈氏太极拳,自始祖陈卜迄今已六百多年,历代相传,其间亦有所改进 。 至第十四世祖陈长兴时 , 陈氏拳艺 ,已由博而约而定型。

第十四世祖陈长兴所传者为老架,有头套十三势及二套炮捶。另第十四世祖陈有本所传之新架,则是删去头套中之震脚发劲,变化难练之架式而成。第十五世祖陈清萍所传者为新架之小架,简称小架,又称赵堡架,此套拳路是从新架变化出来,且更为紧凑。

此趟头套十三势之三种架式,拳套着势之结构和运用缠丝劲的法则,完全相同,仅在手法上有所不同。老架着势宽大,有发劲震脚和跳跃等较难之动作;新架略去较难演练之动作,架式则与老架同样宽大;小架架式则较为紧凑,发放抖劲之手法亦较多。

套路介绍

陈氏世代相传之太极拳,原有七套。为长拳一套,十三势头,二,三,四,五套,及炮捶一套,传至陈氏第十四世陈长兴,陈有本时,陈氏太极拳,由博而约,专练十三势头套,及炮捶两套。因之现今陈氏传授之太极拳仅为两套。一套为十三势老架,另一套为炮捶。还有陈氏第十四世陈有本依据老架的拳法而修改的新架、陈氏第十五世陈清萍由新架变化出来的小架。

头套

老架

陈氏十五世陈耕耘为了随父走镖谋生,因其父陈长兴终年在外,遂求教于族叔有本公。为了使陈耕耘早日功夫上身,陈有本除保留头套十三式的精髓外,突出了爆发力,将架型予以放大,亲自辅导苦练一年有余。二人共同商讨、钻研,创编了一种架型,从此为了和头套十三式有所区别,就产生了小、大圈的说法。陈耕耘将这种架型就在其家族中传授,传到其孙陈发科,1928年被聘到北京授拳,遂将此架型公布于世,后人为加以区别就以此架叫“大架”,也称“老架”,将传统练法称为“小架”。

新架

新架属陈长兴传统老架系列,由十七世祖陈发科大师所创。其特点是架式宽大,低沉稳重。拳架以“朋履挤按”四正手的运用为主,以“采列肘靠”四隅手的运用为辅;以柔化劲为主,发劲为辅,柔中寓刚,力求柔顺。外形以缓柔稳为主,疾刚跳跃为辅。运劲方法要求以身领手,突出螺旋缠丝劲的练习,以腰为轴,旋腕转膀,旋腰转脊,旋踝转膝,胸腰折叠,形成一系列的空间曲线运动。

在陈氏十四世、陈氏太极拳第六代陈有本之前,太极拳被传下来的只有一种练法,并无大、小架之分。对大、小架的分化起着划时代作用的关键人物是陈有本。“小架”其实就是传统太极的练法,因为圈形小,所以叫“小架”。

二套

炮捶

炮捶是陈氏第十四世陈长兴所流传,为头套十三势之辅,势法重捶,猛如发炮,动作快速,多跳跃发劲,架式开展,气势雄壮。

与其它太极拳之差异 ,陈氏太极拳近几年来由于陈门弟子的努力提倡,学习的人日渐众多,但是有些人总是有一种错觉,觉得外形显得偏刚 ,有震脚 、发劲 、跳跃等动作 ,同时动作也比较快,有些不像太极拳。

奥妙

陈氏太极拳在一般人心目中,总是觉得不适于老年人,或是妇女们为了健身所作的运动,甚至有些青年人也是这样想法,以为不是正宗的太极拳,直到学习了陈氏太极拳之后,对于陈氏太极拳才有些认识,而等到练上多年入门了,才能知道其中的奥妙。

一、陈氏太极拳的动作,有快有慢,而且蓄发明显,而一般的太极拳动作速度均匀,蓄发不明显。

二、陈氏太极拳是肢体呈螺旋运动及缠绕运转,它是一种缠丝劲,而一般的太极 拳是肢体呈弧形运动,圆转简单,是一种抽丝劲。

三、陈氏太极拳的呼吸方法,是以腹部呼吸为主,是采用复式的丹田呼吸法,也就是反呼吸法,一般的太极拳是采用单式的丹田呼吸。

上面所说的不同三点,是荦荦大者,其它小节尚多,姑不具论。陈氏太极拳是以内劲与外功为表里,健身与技击并重,锻炼着重于内气的运行,即陈鑫所谓之「 中气 」。

这个中气是发于丹田,布于周身,开则达于四梢 (手足尖端 ),合则仍归于丹田,是为一开一合,亦即一动一静。

陈氏太极拳是名副其实的以太极阴阳、消息盈虚之理为立论,本屈伸开合、缠丝螺旋之法为演练,呼吸自然,动作雍容,以身法中正不偏为根本。

拳法功夫循序渐进,具体境界描述有:

一阴九阳根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

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类好手。

唯有五阴又五阳,阴阳不偏称妙手。

妙手一运一太极 太极一运化无有

挨着何处何处击 我亦不知玄又玄

因之,具有增强体质,疗治疾病的功能,而于技击则有以小力胜大力,弱慢胜强快的效果。实为我国武术中极为上乘、高深、奥妙的拳法。

认识误区

拳经上说:用意导气,中气是发于丹田,布于周身,开则达于四梢 (手足尖端 ),合则仍归于丹田。

而初学拳的朋友千万不要强求,因为如内气尚未练成,强逼内气,则会损伤内脏

陈氏太极拳虽然与国编24式,32式等有差距,但确是太极拳的起源,如杨氏创始人杨露蝉是精研陈拳而创立杨氏

许多人看陈氏会认为这是靠蛮力气,但其实每一个动作都需要用身体的开合,内气的催发。

当前文章地址:

教练简介

姜江洪

26年经验 陈式太极拳

因才施教,细致入微

教练简介

姜江洪

26年经验 陈式太极拳

因才施教,细致入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