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文章
首页 找教练 找场馆 培训信息 教学文章 教学视频 品牌动态

俞逊发先生笛子演奏音色特点浅析

杨建斌 2015-07-01 17:07:50 3129浏览量

     本文对俞逊发先生的笛子演奏的音色特点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他的笛子音色的形成原因。一家之言,仅做抛砖引玉,不足之处,请不吝赐教。

音准:俞先生的笛子演奏对音准的追求和控制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他所有的作品,音准都非常出色,这是他的作品受到大家喜欢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人的耳朵是非常敏感的,一个音的微小偏差,就会带来审美上的巨大差别。他对音准的控制主要从风门的大小、出气的速度和角度来调节(具体方法参考其它的专门论述),大家可以仔细看他的《汇流》的现场视频,他的降半音的吹奏非常精彩。他对于半音的控制,提倡用指尖按笛孔上半部分的方法来实现(用于小笛子上),大家可以参考俞先生的笛子考级辅导视频中的《红梅赞》片段中,筒音做2时半音4的演奏,这样的指法更符合音准的要求。对于他的音准,我有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我认为俞先生是把笛子当西洋长笛来吹,对音准的追求达到了极致。

气息:我们常常会有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俞先生的作品一听就和别人的不一样呢?我认为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俞先生的吹奏时气灌得最足,大家可以听听《寒江残雪》、《欢乐歌》等作品,这两个作品中,整篇的气息都非常足,对于后者,足的气息也保证了打音和赠音的表现力。也可以参考俞先生在香港演出的试笛视频,可以充分的体会这一点。对于弱音的处理,俞先生主要通过增大出气的角度、减小风门、增大出气速度的方法来解决,而气不减,所以他的弱音吹奏也不会让人感到“音虚”,大家可以听听《秋湖月夜》、《鹧鸪飞(孙裕德先生版本)》中的弱音吹奏。气足之后,带来的一个重要的音色变化是笛子管音被充分地发挥了出来,管音和膜音的混合,发出了美妙的笛音、笛韵,大家可以听听《秋湖月夜》、《姑苏行》、《琅琊神韵》中,俞先生对于筒音的精彩演绎,巨大的共振带来了美的感受。管音是非常重要的,这正是笛子这个乐器“来自天然、音出天籁”的重要特点,“笛子的丝竹之音”必须是管音和膜音的完美结合。

风门:仔细观察俞先生的演奏视频,我们会发现,俞先生的风门是比较大的,基本呈圆孔状。风门大,可以保证气息灌足。另外圆孔状的大风门可以保证音色的饱满。我们知道,吹奏的角度的变化,可以使音的高低产生变化。俞先生的风门特点,可以保证出来的音是一个混合体,如果分析层一个音的频率谱图的话,俞先生的音是一个正态分布的曲线,准音为中心,而稍低和稍高的音在两边,这样的音是饱满的。如果音是一个简单的峰形,那么这样的音给人以单薄感,缺乏感染力和穿透力。

叠音:俞先生的美妙音色一部分是靠手上的技巧来实现的,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技巧是叠音。俞先生的叠音指法动作非常快,幅度变化丰富多彩,最著名的当属他的代表作《姑苏行》中快板的叠音,真是带来了晶莹剔透、珠落玉盘的美感。其实,细分析俞先生的各种手上技巧,都是非常小而隐蔽的,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他着重表达作品的意境和情感。反观如果技巧多而明显,反而“以词害义”,影响整个作品的演绎,带来情感抒发上的阻塞和分流。

口腔:口腔打开的程度不一样,带来的音色变化非常大,其音色的变化原理是口腔参与了共振,基本上,口腔打开得大一些,音色较甜美、平缓,但是管音较弱;口腔打开的较小,音略炸,管音较大,所以一定要控制得恰当。何为恰当?这里有个审美观的问题。笛子毕竟是要反映笛子的音色,所以,过多的口腔共鸣会降低笛子本身的音色魅力,“人造之音”充斥。许多演奏家的问题就是在于过大的口腔张开度,导致了口腔共鸣的泛滥。俞先生的口腔打开程度不大,基本上是管音为主,笛韵、笛味儿非常浓。


变化:俞先生的音色的一个特点就是变化多段、绚丽多彩。可以说在低音区,深沉、宏大,中音区甜美、俊秀,高音区飘渺、灵动。要达到这样的音色效果,要严格按照俞先生关于三个音区气流角度的方法来演奏,这样,不仅保证了音准,也实现了音色的变化。但是,这样做是不够的,特别是对于低音区的处理,因为俞先生对于该音区的处理非常特别。我们知道俞先生要求吹低音区时气流的角度要在5~20度之间,且风门变大,气流变缓。那么后两项要求我们很容易做到,但是对于气流角度变小,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一种方法是广大笛友常用的,就是调整脑袋和笛子吹孔的角度,进而调整了气流的角度,这种方法是动头不动嘴唇,其特点是音量是大了,但音色很闷。另一种方法是把上嘴唇突出来,实现角度变化,这种方法比较简便。但是俞先生的处理是最特殊的,即:利用口腔打开来实现上嘴唇突出,减小气流角度。口腔打开后,上嘴唇自然突出来,而且,实现了笛腔与口腔的共鸣!!!!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音色处理。也就是说,俞先生的低音音色,是气流角度和笛腔、口腔共鸣的结果。


后记:以上的修改版,我最主要修改了“变化”部分,在仔细看了俞先生的视频、听了高音质mp3音乐、对比了其他演奏家之后,我得出了这个结论。在这里我在把这个话题延伸一下,发表一些个人看法。俞先生和杜如松、王次恒、张维良相比,低音区的处理是非常出色的,俞先生是能够吹出低音的音色、且实现音色变化的。杜、王、张的问题是,和中音的音色相比,低音的音色没有变化!这里所说的变化,不是为了变而变,而是低音区的音色本该如此,然而杜、王、张并没有体现出来。大家可以仔细对比以上4位大家的《三五七》作品,相信大家立刻就能感受到俞先生在低音区的显著的音色变化。大家再可以比较一下四人的《鹧鸪飞》作品(作品的曲谱是不一样的,大家可以体会音色),就可以发现,俞的低音是深沉而有力的,而杜、王、张的低音则音量有余而深沉、共振不足。什么叫音量大而深沉、共振不足?大家可以看看《詹、张、杜、戴-幽兰逢春》的视频中张先生对于筒音的处理,就可以体会得到。大家一定对王次恒的金色大厅《鹧鸪飞》印象深刻,演奏非常成功,王先生的长处在于把握作品的情感。但是在这次演出中,他的突出特点在于音色的统一,从低音区到高音区(除了箫笛音),如果在低音区有音色的变化,那就完美了。

当前文章地址:

教练简介

杨建斌

13年经验 笛子

用爱心、耐心伴孩子成长

教练简介

杨建斌

13年经验 笛子

用爱心、耐心伴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