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底能不能打
在我们父辈那一代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教育理念。我小时候就常常被责罚跟两个姐姐跪一排,接受母亲的藤条,虽然藤条还没下来,人早就被吓得半死。
在我女儿小的时候我也曾经打过她,可是我觉得那样根本没有用。我拼命看书学习,直到有一天我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打孩子的父母是天底下最愚蠢的父母。我不敢打了,为了不让自己成为那个最愚蠢的人。可是,不打,孩子根本不听你的。这一度让我很困惑,教育孩子究竟是打还是不打呢?
直到我学了传统文化之后,我终于有了自己的答案。打和不打都没有绝对的标准,而要取决于你的存心。
如果你打孩子仅仅只是出于自己情绪的宣泄,那一定是打错了。很多时候,孩子并没有错,只是你认为他做错了,正好这时赶在你心情不好的时候,所以便以教训孩子为由,让自己来宣泄情绪。
这种做法不管对自己、对孩子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因为对你而言,打一顿之后孩子貌似听话了,实际上并没有,他只不过是暂时屈于家长的权威,如果你滥用权威,某一天当青春期来临,当孩子比你还要高大的时候,你会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因为你的打骂已经深深伤了孩子的心,你不仅无法赢得他的心,他甚至会用你对待他的方式来对待你。
西方教育理念讲父母要学会控制情绪才能教好孩子。儒家心经《中庸》里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就是说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中庸之道”,情绪可以有,但一旦出现马上要收住,不让情绪泛滥,让自己的心归于平静。因为“静能生慧”,只要心能静下来,性德开显,你自然能知道该怎么应对。而在你生气的时候千万不能打孩子,因为人在生气的时候做任何决定都是错误的。
当孩子错了的时候,如果你能做到不发火,孩子会内疚,会自我反省。恰当的时候我们再找机会跟孩子探讨问题,这样孩子才会有成长。但一旦家长乱发脾气,孩子则会关闭心门,不跟父母交流,从而越陷越深。
我就曾经历过这么一件事。一天晚上姐姐带弟弟出去玩。没多久,姐姐怒气冲冲地进来对我说“妈妈,看你儿子做的好事,骑滑板车骑得飞快,差点把人家老奶奶撞了,说他还不听…”紧接着,弟弟也进来了,哇哇大哭。我放下手中的事情,耐心跟弟弟讲为什么不能骑车骑太快的原因,弟弟懂了,不哭了。我以为这事就过去了。
我一转身,姐弟俩在沙发上干了起来。姐姐要打他,弟弟不干,哭声、喊声连成一片。这时爸爸进门了,弟弟哭得更凶了,姐姐更火了。我也这才明白过来,当时姐姐警告过弟弟,如果再快速骑车就回家打手板。
姐姐对弟弟很严厉一方面是因为她做事谨小慎微的个性,另一方面因为她小时候我们因不懂教育而打过她,而对弟弟我们都是以情感引导的方式,她始终认为这不公平。
在这种情况下,我知道如果不给弟弟一个教训事情不会圆满,于是我非常冷静地把两个孩子都叫过来。我问弟弟:“姐姐有没有提醒你不能骑车骑太快?”弟弟点点头,“那姐姐提醒你,你不仅不听还跟姐姐发脾气,你要不要跟姐姐道歉?”弟弟看看我,再看看姐姐说“姐姐,对不起!”。这时我接着说,”把你的手伸出来,主动接受姐姐的惩罚,姐姐就轻轻打一下,如果不主动,那就狠狠地打。”听我这么一说,弟弟就怯怯地伸出了他的小手,姐姐心领神会,用戒尺轻轻打了他一下。我又继续对弟弟说,“姐姐打你不是不爱你,而是想让你记住,以后在外面玩一定要小心,不要伤害到别人,如果把老奶奶撞到了,这个事情太严重了…”这下两个孩子都心满意足了,家里又恢复了平静。
其实打孩子并不是目的,目的是要让孩子记住规距,而且不能让孩子生怨恨。我之所以支持姐姐打弟弟,也是想在弟弟面前维护姐姐的威严,弟弟一定要尊重姐姐,姐姐才会心甘情愿地去爱护弟弟,只有姐弟和睦相处、互相学习,教育才会很轻松。
《论语》里面有句话叫“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不教孩子,孩子做错了当然是父母的责任。不跟孩子立好规距,遇事没有提前告诫、提醒,到时孩子犯错又来惩罚,就很不合情理。
我身边有个朋友曾经就是这样,高兴的时候就逗孩子玩,心情不好时候孩子一有错就把孩子往死里打,这真得很可怕。在家庭几乎破裂的时候,这对年轻的父母在圣贤教育的指引下改过自新,终于收获了幸福的家庭和两个健康可爱的孩子。
所以今天我写下这些关于自己教育与学习的一点感悟跟大家分享,希望让更多的人好好思索自己的教育方式,做越来越优秀的父母,成就幸福美满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