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个懂“因材施教”的教练有多重要
有很多教练都会在自己的教学特点上写上“因材施教”,可是什么是因材施材呢,刚开始我并不明白,直到学习过《论语》之后,我才有所感触。下文出自《论语. 先进第十一》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为什么孔子对子路与冉求向孔子提出同一个问题“闻斯行之?”孔子却给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答案呢?对子路,是退之,对冉求却是进之。原因就在于子路本身好勇上进,因此要打击一下他,而对冉求来说,他本来就是胆小怕事的,所以要鼓励一下他。
其实《论语》里记载的关于夫子因材施教的故事还有很多,但仅从以上这一个小故事就不难看出所谓的“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孩子的自身素质、学习能力、性格特征等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现在的孩子普遍厌学,但每个孩子都希望被肯定、被看见。只要兴趣一激发,自信心一建立起来,想让孩子不学都难。
不光是孩子,大人也一样。我曾经跟女儿一起去参加一个小班制的羽毛球培训,虽然不是一对一、一对二的私教课,但我觉得这位羽毛球教练也做到了上课的灵活性。比方说课前的热身运动,孩子们要跑10圈,但我只要跑5圈就好了,孩子们要开合跳20次,我就跳10次。毕竟我跟十多岁的孩子比起来,体能相差太大,如果教练让我和孩子们都是一个训练标准,那第二天我肯定爬不起来,这也意味着这项训练我肯定得半途而废。毕竟不管学什么,坚持才最重要。不光是体能,我的接受能力也比孩子们慢很多,但只要我学习态度好、学习兴趣高,就算技术差一点,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依然享受到了打羽毛球的乐趣呀,所以我想这就是“因材施教”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