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
加强青少年体质健康一直是教育的重大命题,去年“双减”政策落地,今年教育部又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完善体质健康评价考核体系。政策鞭挞之下,体育作为家庭教育的内容备受重视,那家长们如何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
制定严格作息时间,利用生理节奏的规律,使孩子在大脑皮层中逐步建立固定的体育锻炼兴奋生物钟。
应尽量要求孩子每天晚上在同一时间就寝,早晨在同一时间起床,并在同一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不管是烈日炎炎的夏天,还是寒风刺骨的冬天,不管是节假日,还是在寒暑假,都不改变孩子的生活规律,就像每周小朋友都会来上我们的课程一样,长久坚持,形成有利于孩子健康的良好的“生物钟”。
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与孩子一起参加锻炼。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孩子喜欢模仿大人的行为,父母带头与孩子一锻炼,有利于帮助孩子养好的运动习惯。
其次,要根据孩子的身体状况和年龄特点,合理安排运动量。
儿童年龄越小,注意力越不易集中,既容易疲劳,也容易恢复。所以,年龄小的儿童锻炼强度不宜过大,时间不要过长,但内容要多样。可把走、跑、跳、投掷、体操和游戏结合进行,培养孩子的运动乐趣。
再者,根据孩子的自身素质,学习适当的体育技能。根据孩子的能力和发展,提供孩子适量的运动量,同时兴趣是第一老师,激发孩子运动的兴趣,尊重孩子运动的兴趣也非常重要。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和兴趣,去激发孩子的锻炼热情,须知良好的锻炼习惯往往就在这种热情中养成。
我们总说生命在于运动,对孩子而言,健康在于运动,孩子3-12岁的年纪,适当的运动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增强体质,促进身体的生长,同时也有利于孩子智力的开发,脑神经系统的发展,和肢体动作的协调些,促进孩子专注力和毅力的培养。
运动理应是孩子成长最好的教育,父母作为孩子人生最重要的老师,培养孩子好的运动习惯,对孩子成长发育,具有重大意义。